7月14日,“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举行。本次展览以“固守海疆”“海洋建设”“堵海围田”和“面朝大海”四大主题为主线,展出的一百多幅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素描及连环画等创作形式,辅以相关文献和档案,梳理20世纪50—70年代有关东南沿海的美术创作和社会活动,探讨美术创作与地域文化以及时代精神之间的深层关系。
展览以四大主题全面展示东南沿海地区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大画卷”。
一、固守海疆:阶级意识与东南海疆的守卫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稳固人民政权,阶级意识和边疆守卫都是人民政府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广美师生从建校开始便积极响应新中国的文艺政策,并参与到社会斗争和建设的浪潮中,创作出不少经典作品。
二、海洋建设:社会主义大生产与工业建设的跃进
出于提高生产力的需要和获取资源的渴求,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尤其是工业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广美师生在深入生活和写生过程中,创作出不少反映新中国的新气象、新面貌,讴歌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作品。
三、堵海围田:向海洋宣战的人定胜天精神
1957年,广东省湛江市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亟须扩大生产发展经济,湛江地委、市委决定堵海筑建大堤造盐田,一场浩浩荡荡的改造自然的战斗展开了。1960年春,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师生到湛江堵海工地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师生边劳动边写生,回校后进行创作。这些创作都极富昂扬的情绪,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气势逼人,反映出一种敢想敢干、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
集体创作的《向海洋宣战》更被时人视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典型。这批反映堵海工程的写生和创作,是新中国美术中集中表现大建设题材的重要案例。
四、面朝大海:大海孕育的浪漫现实主义情怀
这部分作品反映了海滨渔港与人文风貌的主题,准确地捕捉了工农兵群众的劳动和生活细节,或以典型的人物形象彰显时代气息,着力表现了社会主义新人务实朴素、斗志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或通过对渔民生活的刻画,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记录了一代人独特的芳华并讴歌了时代的新风;或描述海滨渔港之景与人文风貌,将美术家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注入其中。
本次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东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和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支持,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开幕式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主持。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参展艺术家代表梁世雄和杨尧分别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20余位专家就本次展出的作品展开了研讨。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16日,其间将开展一系列“向海洋”公教活动。
黎雄才《守卫在南天门海岸线上》
李允良《转战南海》
梁铭添《新港》
庞泰嵩《万帆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