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文化部:吹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号角 时间:2014-01-20 09:30:41 来源:

文化部部长 蔡 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号角。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许多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去破解,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去解决。

  继续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原动力。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既有外部环境的问题,也有文化建设自身体制机制的问题,既有多年来的积弊,也有国内国际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比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给引领社会思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带来的挑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设施跟进、人员配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带来的新要求,对基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的新课题;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对传统文化业态升级、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对于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提高文化传播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宏伟目标如何在文化领域得到落实;如何加强对艺术创作的引导,怎样借鉴利用国外的有益经验,如何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推动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如何破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如何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合理流动;如何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感召力、影响力,等等。这些都要求必须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首要任务,确保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推动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增强全局意识,从战略高度布局和谋划文化改革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经济、政治等各领域改革协同推进。目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对文化的功能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存在着对文化忽视、轻视、偏视的观念,把文化建设视为软任务,认为可抓可不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程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同步发展,从而提高发展质量、巩固发展成果、增强发展后劲。同时,文化建设也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科学制定规划,合理安排投入,积极稳妥实施文化建设项目,增强文化发展与其它领域改革发展的系统性、协同性。要统筹各方面力量推动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

  改善宏观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旧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存在不适应性,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文化企事业单位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按照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创新型政府的要求,把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避免失位、越位、错位等情况的发生。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把该管的事抓在手上管好,把不该管的事坚决交给企业和社会,更加注重对事中、事后的监管和调控。推进文化法制建设,加快文化立法,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效率。加强文化发展规划编制和政策研究,使出台的规划和政策更加科学合理。创新机制和服务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机制,避免资源分散和浪费,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采取建立基金、政府招标、定向资助等手段,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已转制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鼓励重点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降低文化产业进入门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以供给、流通和消费为基础,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加快构建文化产业政策平台,消除政策壁垒、地区差别、所有制差别,营造公平宽松的市场环境。增强文化事业单位发展活力。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推动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文化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完善人事管理、收入分配、艺术生产管理等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完善免费开放长效保障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健全行业规范,完善行业管理,积极培育文化类行业协会、学会、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协调、监督、服务、维权功能。发展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等文化中介服务机构,使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成为政府联系文化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增加文化投入,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各级政府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依然总量偏小、比重偏低,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加大支持力度、突出支持重点、优化支持方式。加强各级财政对文化的预算投入。我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多年来在0.3%—0.4%之间徘徊,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力争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过去底子薄、欠账多,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严重不足。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着力推动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地市级文化设施和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坚持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向老少边穷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倾斜,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大对相关平台和具体项目的支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对外文化贸易服务平台、国际文化产品交易平台等专项平台的开发和运营,增加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舞台艺术创作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专项资金的支持额度。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财政支持方式。建立健全财政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建立基层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机制,对重大文化惠民项目,适当降低基层贫困地区的财政配套资金比例,提高基层政府整合公共财政资源的能力和效率。注重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扩大文化开放,进一步提升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水平。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要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开放意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提升文化开放水平。努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以世界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坚持洋为中用、兼收并蓄,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按照“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官民并举、市场运作”的思路,把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把双边交流与多边交流结合起来,把调动国内力量与借助国外力量结合起来,拓展广度、增进深度,精心策划文化活动,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强大合力和整体效应。加强思想领域对话,构建人文交流机制,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承担人文交流项目。注重内宣和外宣的协调配合,统筹国内国际舆论引导,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增进国际社会的了解和认同,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推动中外文化产业合作,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研究制定鼓励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建立外向型文化产业聚集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易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努力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逐步改变文化贸易逆差的局面。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目前,我国文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与文化发展的要求尚不匹配,各类文化特殊人才的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也不完善。这些都成为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牢牢掌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主导权。落实国家艺术基金的人才支持项目,重点实施文化名家工程、文化干部能力建设培训计划、文化创意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对外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文化产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造就高层次的领军人物和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解决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大力发展艺术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健全人才使用机制,推动设立文化艺术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支持项目,探索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手段“经营”人才。要重视知识分子精英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索与体制内外、各层面文化界人士建立良好沟通联系的途径,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工作者。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