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素有“人人爱泼墨,户户习丹青”之称,近年来,该地陆续建起的艺术馆等,更是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氛围。1996年高唐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书画艺术之乡,基础在于群众还是“高精尖”的艺术专业人才,相比于热闹非凡的各种书画展,农民书画产业化的道路从何做起则是人们思考的问题。
“人人爱泼墨,户户习丹青”
或仅是理想
在当地媒体2008年以“高唐全力做大书画产业蛋糕”为题的报道中称,高唐县有3000多名农民书画家……前来高唐参加艺术交流和旅游的人数每年都超过15万人;以圣景书画古玩城、书画一条街为依托,高唐县积极开展书画等艺术品的展览、交易和鉴定、收藏等活动,使艺术品展览和交易年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书画业及相关文化产业带动安置劳动力两万多人。
在2003年成立的聊城市农民书画研究会,市级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74人,其中高唐县有八名会员,琉璃寺镇秦庄的秦秉忠还担任了副会长。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市级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600余名。
近几年,高唐官方斥资修建了系列艺术馆及美术馆,这些馆所的建立为艺术交流提供了平台,但大多是利用展会活动等效应来集聚人气。尽管目前高唐的书画创作呈现出一片繁荣,书画装裱等市场也呈现出一片良好状态。但是,高唐县文联主席鞠吉世认为,书画之乡的书画产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大都是个人搞个人的,”鞠吉世分析,给农民提供的平台依然太小,资金是制约农民书画产业化的瓶颈。
纵观高唐的乡镇,三十里铺及琉璃寺的书画创作氛围较为好,但建设成书画产业镇和产业村,人们似乎也没考虑过。记者在梁村、赵寨子等一些乡镇采访,很多农民对于书画之乡的“人人爱泼墨,户户习丹青”大多会笑一笑。一位门市部的老板说,原来上年纪的老人还会写个毛笔字,现在身边很少有人会写字画画。至于用字画换钱,很多农民认为,这是“搞艺术的人做的事情。”
“不要提农民身份”
农民书画产业化仍需探索
农民书画研究会成立时,时任聊城市市长的林峰海表示,“农民书画搞好了,可以搞成我们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可以搞成一条旅游产业的风景线。”但本报记者调查了解,迄今为止,在一些旅游景区,书画成了点缀风景的一些补充,没有一个村组织或集体让书画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
近几年,聊城的艺术市场逐渐呈现升温状态。同时,聊城农民书画协会的部分会员也以个人的活动能力展现风采。一位不愿具名的书法家说,“最好不要提及农民身份。”他认为农民身份不能让书画的真正价值得以体现,一般来讲,他们还是喜欢被称作“老师”。“一旦被称为‘大师’,要么就是群众的审美出现了问题,要么就是人家在调侃。”对于某位以江湖杂耍形式出现的农民“书法大师”,这位书法家这样评说。
相比于潍坊青州和巨野的书画市场,高唐县文化局文化科科长王矗认为“本地的书画市场平台依然受限”。这和文联主席鞠吉世及当地一些美术家的观点一致。
农民书画产业化的道路怎么发展?王矗认为首先书画家们从自身的“质”和“量”上着眼,然后找准有需要的市场群体。有了这些因素之后,就是当地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但是从记者的调查来看,乡镇一级的政府引导,尤其是艺术专业人才的缺少成为制约书画产业化的瓶颈。
巨野县有绘画专业镇4个,专业村50多个,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农民画家2000余人,相关产业从业人员6000余人,书画装裱、销售点60余家,在全国建立固定销售网点70余个,产品远销全国30多个城市及日本、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生产、销售书画作品60余万幅,产业增加值1.5亿元,书画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