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展览活动
新闻中心
展览活动
“生生”汪晓敏&李锋作品联展 时间:2020-07-07 08:49:27 来源:

    展览时间:2020-07-04 - 2020-07-06

    开幕时间:2020-07-04 15:30
    展览城市:浙江 - 杭州
    展览机构:杭州恒庐美术馆
    展览地址:杭州市南山路202号
    策 展 人:高靖轩
    参展人员:李锋,汪晓敏
    学术顾问:何水法
    展览介绍:
 
    这个初夏,汪晓敏54岁,李锋41岁,在西湖边恒庐办了首次双人联展。“生生”,是这次展览的主题。简洁,隆重,热烈,真诚,还有成年人乘风破浪的激情和雄心。

    1

    生生,是万物生长,生机勃勃。你看花鸟鱼虫,瓜果草木,笔墨过处,都是生活中常见乐见之物,亲切亲近。

    汪晓敏和李锋,两个半路出家的成年人,各自在工作领域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不务正业”在恒庐开起了画展,各自一口气拿出了三四十幅作品。按常理,怎么可能?
  
    可又想,汪晓敏和李锋是有底气的呀!少时的童子功,化为成年后的满腔热爱,十余载春夏秋冬的缀笔勤耕,在这个被新冠肺炎疫情笼罩的2020年,艺术创作热情喷薄而出。与其虚度喟叹,不如提起笔墨。“生生”,或许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找到微光的出口,并串连昼夜,点燃生命中的灯塔。而这正是从自我创作向大众创作转变的关键时刻。

    2

    生生并列,也是两个艺术生命的小确幸。尽管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禀赋各异,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却无碍汪晓敏和李锋的惺惺相惜。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汪晓敏出生于杭州。少时学素描水彩,13岁就凭一幅水彩《爷俩学英语》入选浙江省美展,并开始临习《芥子园画谱》。高中时随杭州仙逸书画社周生龙先生习山水,后正式拜师西冷印社己故老先生王京盙习篆隶,修水墨,在力学斋雅集中结交画友,鉴赏古画,同时得吴静初指导花鸟画。后由于工作生活原因一度中断学习,到2003年重拾书画。每天一个半小时的练笔,是汪晓敏雷打不动的功课,默默磨砺笔墨而不事张扬,这一坚持就是十余年。

    李锋比汪晓敏整整小了十三岁,所以他称汪晓敏为“大师兄”。两人结识于工作中,却结缘于朋友圈。当李锋还是一名财经记者时,就与青年艺术家李云雷相交,并开始学画。他极喜云雷笔下的猫、鱼,常以大写意居之。而李锋与花鸟名家何水法的缘分,亦有15年之久,都是性情中人,两人很是投缘。李锋时常站在一边,细细看何水法用笔运墨,自己回家后反复练习。画作完毕,李锋常随性扔进朋友圈,共大家一赏。

    一个晒,一个点,这画缘就在朋友圈的互动中产生了。汪晓敏喜欢李锋的潇洒、恣意,李锋欣赏汪晓敏的稳健、拙朴,交往日深,艺能交流也愈盛。一个工于书,一个勤于画,在创作这条路上,两人都是认真的。经年累月的深夜绘写,既成为两人排遣工作压力的方式,也是艺海探寻的愉悦,更是慰藉心灵的出口。“深夜下班后的涂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希望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李锋曾如此写道。

    3

    生生,也是生花妙笔,生趣盎然。生活当中的平凡之物,也能捕捉到妙不可言之处。就说这次画展吧,许多画幅不大,但经得起读。与从小就学画的人不同,汪晓敏和李锋没有进入院校作系统、专业学习,仅仅凭着喜爱与坚持,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往往画出不同的味道来。

    汪晓敏研习书法篆刻多年,取法规整,暗含金石之气。在他的笔下,料峭山峦间,亦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不疾不徐;深秋的枝头寒鸦双立,即使染霜,仍显出赭石的暖调。笔墨之下,端的是沉稳拙朴,兼写典雅之韵。

    而李锋的笔下,立春捆扎的韭菜,泛出青黄的盼春之姿;小暑的泥石间,横行于河沿边的螃蟹似要发出沙沙作响的声音;还有那张牙舞爪的蛤蟆,行一般不敢行之拟人姿态,胆大技熟,戏剧感十足。画里画外,多的是无所畏惧的放任,以及心随笔走的灵气。

    李锋好问,去年六月,李锋正式拜在著名画家何水法门下。但凡画出还可以之作,总是跑到何师画室,一一摊开,请师傅点评。

    对于这个入室弟子,何师虽然喜欢得紧,但在专业从不客气,“做好内修,是学艺真功夫。”从谋篇布局到墨色浓淡,从大小视觉营造到间架疏朗,数个小时讲评下来,刀刀见血。在何师的指点下,李锋绘画中那些玩性逐渐消失,笔下的虫鱼、韭菜、葫芦作品形态变得饱满、色彩变得丰富、笔墨表达变得更具层次。

    汪晓敏好学,跟着李锋听何师讲解,一边“偷师”,一边琢磨,回到家又扑到画室里,从头开始临摹名家,反复打磨。

    独立的灵魂,差异的对话,我们的生活经历、禀赋、性格、爱好,对题材的偏爱和擅长都没有关系,都可以是好的艺术。因为他们热爱,都真诚。

    4

    所有的热爱都是坚持。对于汪晓敏和李锋而言,“生生”,是期待,也是一个开始。创作者试图证明某种突破庸常的力量,一种跨越学院藩篱的勇气。他们把生趣和拙趣视为创作的灵魂,绘画不再是为了宣泄情感,也不是为了生存,而是成为抒写自我性灵的过程、系紧知己情感的途径,取悦自己,愉悦他人。

    在这条创作的路上,笔墨正在生长,不断生发。心之所至,飞云踏海不设限,这是属于成年人的乘风破浪。
 
微信图片_20200707085059.png
 
微信图片_20200707085102.png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