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画家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时间:2016-03-28 09:06:51 来源:

  “独立的人格,自由之精神”是陈寅恪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他说这是做人做学问的基础,一个画家具备了这两点,就自然和别人不同了。

  昨天参加了一个年轻画家的画展,很是震撼。作者竟是一位没有受过专业院校培训的部队护士,白天上班,晚上灯下画画,闲来随意三两笔,几年下来竟然可以办画展。神奇吗?我想这是个人的灵气和勤奋使然!是画家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使然!

  反观现在美术界,似乎有越来越多的画家,不是在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而是在追求高学历。高学历与绘画成就是否有必然联系则不得而知。上面这个画展也许可以说明点什么。

  按理说,院校招收高学历学生,有人去考、去读也是理所当然的。

  一 般认为,“博士”通常是指学位名称,是指博古通今的人。博士应该是“做实验、写文章、搞研究”的“苦力”,是一种让人可望不可及、学识渊博的“大神”。显 然只有真正的学者才能配称之。但从绘画方面来说,我的理解只是一种“技”的层面。虽说“技可进于道,艺可通于神”,但毕竟“技”和“艺”只属于“小道”。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既为小道,又何须劳动干戈,以“做实验、搞科研”的力气,去用于“技”呢?唐张彦远说:“图画者,所 以鉴戒贤愚,怡悦性情”;唐初宰相阎立本对于画画的定位也只是:“吾少好读书属词,今独以丹青见知”。言语中也只是表达绘画的业余心态。由此看来,画画只 是一种怡悦性情的技术活而已,是一种直接生命体验的展开。

  绘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方面在文人画中,内在生命的体验,成了绘画表现的 中心。打柴、担水是道,平常心即道,在生活中体验真实的生命价值。吴门画派作品主题多是喝茶、抚琴、听泉、会友、观棋等平凡生活,水边读书、山前观月、林 中觅句、松下眠琴,都是人们生活的直接展开。

  另一方面,自古绘画多以师徒相传,是“大器晚成”的艺术,强调的是知识储备、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个人修为,需要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原动力。画家成长的路不仅很长,也很艰辛,甚至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没有执着的追求和坚定的毅力难尽人意。

  当 然,笔者不是反对“画家博士”,但经过三年的突击学习,博士们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更别说成为大师级的艺术家了。成功的画家不仅基本功过硬, 对于画史、画论都能熟读。当下众多的绘画理论,很多所谓的画家根本就没能读完,甚至不读,这怎么去谈研究。就算你把画画得很好,也不是就能去当博士的!就 笔者所了解,现在的硕士生,也是以创作为主体,研究学习不外乎就是临摹、写生和创作,课程与本科阶段没有实质区别,毕业论文多是一个套路,距离对文史哲的 研究还很远。难道两三年的博士学位学习就能立马脱胎换骨,由创作型画家蜕变为研究型学者了吗?

  古代的画家多有数层身份,既是画家,也是文人,甚或还有官宦背景。画家写文章、论史哲都有相当能力,绘画于他们也就是怡逸性情,他们注重的是个人品性修养。

  当下院校的准画家们对绘画理论的研究是有限的,不仅体现在能力上,更大程度是在心态上。哪怕是“博士们”,恐怕也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在寻求一种名利的捷径罢了。

  这种片面追求高学历有可能反而把一个艺术家所必需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舍弃了,表面上“学位”奇货可居,实则创作和学问研究顾此失彼,两头不靠岸。

  画 家本来是具有自然的、自由的精神,而不是忸怩作态,靠学位头衔装腔作势、卖弄绘画“小技”的。浮躁的学风、短浅的眼光只会让这些画家梦、大师梦统统沦为仅 剩下“梦”了。艺术至上和学术至上才是画家应尽的责职,画家应该保持充分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不要让艺术、学术变成名利的奴隶,不要因名利而亵渎“博士 “的分量。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