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儒家不再居正统:魏晋人名僧道多 时间:2015-07-13 14:45:24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中国古人是如何起名的?

  自三国归晋后,中国经历了短暂的统一,随后又进入了两百多年的南北对峙阶段。西晋的姓名文化,基本上是东汉和三国的延续,到了东晋和南北朝,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出现了大量含有“玄”、“道”、“僧”、“法”、“慧”等字的人名。
  两晋人为免重名

  取单名多用生僻字

  从姓名形式上讲,东汉、三国、西晋可以划分为一个时期,其最大的共同点是人人取单名,男女成年后取字也成为普遍现象。复名(二字名)重新出现是在东晋, 此后逐渐增多。如东晋安帝名司马德宗、恭帝名司马德文。当时的二字名有谢灵运、张重华、司马无忌、张耀灵、张天锡、殷仲堪、杨佺期、王国宝、石季龙、毛武 生、孙伏都、姚弋仲、桓石虔、周仲孙、周少孙、王允之、王彪之等。

  取单名虽然好记,但容易出现重名。因单名已流行了两三百年,为避免重 名,两晋人取单名不得不用生僻字。翻开《晋书》,可发现其中取生僻字的人名比比皆是,如司马伷、司马漼、杨珧、刘寔、华廙、武陔、郤诜、庾敳、司马遹、江 虨、陈頵、褚翜、江逌、韦謏、隗炤、卜珝、郭黁、周虓等。但取生僻字为名毕竟不是个好办法,对名声的传播也是个障碍。要避免重名,最好的方法还是取二字 名。况且取二字名古已有之,王莽禁用二字名只是新莽时期的法令,到东汉已失效。后来人们之所以继续取单名,仅仅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而已。

  打破礼制约束 突破单名局限

  晋室南渡后,五胡入据中原,国家南北分裂。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不再视儒家思想为正统,打破礼制的约束,在取名方面也大胆突破单名的局限,堂而皇之地取二字名。从此以后,单名和二字名并行不悖,任君选择,至今仍是如此。

  在取名内涵方面,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名和汉代及三国时期的人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代独尊儒术,三国虽崇尚权谋,但表面上仍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所以许多人的名字,都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

  魏晋以后,“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狭节信”,加上佛教和道教逐渐兴起,风靡南北,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下至草民百姓,贩 夫走卒,无不崇尚老庄,信佛信道。如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东晋哀帝司马丕“雅好黄老,断谷饵长生药”;东晋恭帝司 马德文“深信浮屠道,铸货千万,造丈六金像,亲于瓦官寺迎之,步从十里许”;北魏除太武帝拓跋焘信奉道教外,其他皇帝基本上都信奉佛教,云冈石窟、龙门石 窟等就是这个时期开始修建的雕刻作品;南朝的梁武帝信奉佛教则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在人名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标记。

  玄学佛道热

  在魏晋人名中多有反映

  老庄为玄学,是道教思想的源头。两晋南北朝含有“玄”、“道”字的人名就是这种思潮的反映。如傅玄、谢玄、桓玄、耿玄、卢玄、魏玄、张玄靓、李玄盛、羊 玄保、羊玄之、王玄谟、龚玄之、王玄载、王玄邈、崔玄伯、封玄之、唐玄达、萧宝玄、司马道子、崔道固、沈道虔、李道儿、王道隆、刘道规、董景道、萧道成、 萧道生、萧道度、蔡道恭、冯道根、长孙道生、卢道虔、高道悦、夏侯道迁、孙道登、郦道元、牛道恒、宋钦道、宋游道、丁道贵、赵道德、由吾道荣等等。此外, 司马恬之、申恬、甄恬、谢晦、宋隐、山简、山遐、谢鲲、光逸、郭默、陶淡、周澹、朱长生、宋子仙等人名老庄味、神仙味也很浓。

  反映佛教 思想流行的人名含有“僧”、“法”、“昙”、“慧”、“圆”等字。这类人名在两晋南北朝特别多,如王僧绰、王僧达、王僧虔、王僧孺、王僧辩、王僧亮、王僧 衍、王僧贵、戴僧静、戴僧逷、明僧绍、纪僧真、胡僧祐、吕僧珍、杜僧明、张僧皓、张僧胤、张僧那、公孙僧远、姚僧垣、茹法亮、元法僧、度法友、陆法和、翟 法赐、杜慧度、陈慧纪、陆慧晓、王昙首、熊昙朗、沈昙庆、萧圆照、萧圆正、萧圆肃等。萧摩诃、张惠普、王慈等名字也有佛味,有些人甚至直接以“佛”、“菩 萨”、“罗汉”、“菩提”、“三藏”为名,如杨佛嵩、尉迟菩萨、黄罗汉、尔朱菩提、慕容三藏等,这类人名以北朝居多。

  南北朝末期,玄学 热、佛道热开始降温。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集群臣及沙门、道士,帝自升高座,辨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为次,释为后”。次年,北周又禁佛、道二 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从此以后,“道”名、“僧”名迅速减少,中国的姓名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大量“之”字名与天师道有关?

  两晋南北朝的人名还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含有“之”字的人名井喷式出现,以致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之”字名是该时期的最大特色。粗略统计一下,《晋书》、 《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记载的含有“之”字的人名就有一百多个。著名者有王羲之、王玄之、王献之、王凝之、王徽 之、王桢之、顾恺之、刘牢之、王坦之、吴隐之、戴宁之、鲁宗之、刘谦之、赵伦之、刘穆之、徐羡之、颜延之、沈攸之、沈庆之、陈庆之、傅弘之、庾登之、庾炳 之、江秉之、郑鲜之、到彦之、祖冲之、裴松之、王延之、杨衔之、胡毋辅之、胡毋谦之、昌义之、司马范之、司马景之、司马修之、司马休之、毛修之等。

  从“之”字名的形式可以看出,“之”字一般附加在另一字后面,只是助词,有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人名意义无影响,可以不避讳,也可以省略,如王羲之、 王献之父子同以“之”字为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为何两晋南北朝人喜用“之”字名?著名学者陈寅恪认为:“盖六朝天师道信徒之以‘之’字为名者颇多, ‘之’字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昙’或‘法’为名者相类。”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因该时期确有很多道教信徒在名上加“之”字作为 标识,如王羲之家族就是天师道世家,其家族人名皆有“之”字。加上北魏天师道首领寇谦之也以“之”字为名,使“之”字名更加风靡一时。

  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所有取“之”字名的人都是道教徒,很多人取“之”字名是另有原因。实际上,“之”字名在西汉已经出现,著名者如萧望之,三国时期的蜀国 也有一个郭攸之。含“之”字的人名早在道教产生之前就存在,到两晋南北朝突然大量出现,具体原因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