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书画艺术品市场岂能与娱乐商业圈混搭 时间:2014-04-18 09:14:37 来源:
  原标题:书画艺术品市场岂能与娱乐商业圈“混搭”?
 
  “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以1亿8千万港元天价拍出,创下中国当代艺术品最高纪录;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3号》以9420万港元成交;潘玉良1946年创作的作品《窗边裸女》以3450万港元成交;主持人赵普书法拍出40万;赵本山的“龙腾凤舞”拍出92万天价;倪萍一幅画拍出108万天价;陈道明的书法“居高声远”以35万成交……”近几年书画艺术品狂飙突进,短期内令人咋舌的高增长率让书画圈狂热、浮躁起来,炒作、运作之风日趋盛行,书画圈已形成了一个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畸形模式。
 
  艺术圈不是娱乐圈无需挤破脑袋上“头条”
 
  炒·制造噱头引关注
 
  现在不少画家都以明星入画,一位知名画家创作了一幅油画《龙种》,画了一群风云人物同在一条船上荡舟,张柏芝居船头,神情有点木讷,引起一片议论。在上海的一个画廊看到一幅赫然画着成龙的一张侧脸的油画,画名就叫《所感:成龙的大鼻子》,画中的鼻子锃亮,还呼着气,并无美感可言。一个画家异想天开地给裸女安上了一张徐静蕾的脸,引起轩然大波等等。在画室挥毫的画家一般都给人严肃搞艺术创作的印象。但是有些画家为博眼球,开始“傍”上大明星,但是在一味追求眼球效应后,绘画的艺术价值难免打折扣。这些一头扎进市场大潮中的艺术家们,都会迅速完成从书画家到集商人、掮客、推手于一身的艺术商人的角色转变。他们之间的聚会也不再相互切磋艺术创作,而是热衷于议论谁的市场运作得好,谁的名头宣传得广,谁的拍卖又猛涨了多少万等等跟艺术家本不相安的话题。这些善于宣传自己、运作自己的画家可以说是艺术圈商业文化运作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益符号。
 
  拍· 自导自演拼演技
 
  综观这两年的艺术品市场,“亿元”“天价”无疑成为了众多拍卖行的“金字招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了“大跃进”局面——一味地赶英超美,成为世界第一。然而,靓丽的数据背后,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艺术品价格被人为操纵,大部分天价作品的成交实际上是“虚假”交易。艺术品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虚假”交易?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画家为了提升自己的作品价格,由经纪人操作,安排一些“托儿”和竞买人坐在一起,假装举牌营造热烈气氛、烘托人气,最终使得网上出现的数据非常“漂亮”,从而拉动自己的作品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一位在市场上小有名气的画家张先生说,“2006年的时候自己作品只是在小范围流通,主要靠圈内熟人介绍买卖,那是每平尺不过千元左右。自2005年下半年他便在交易市场上频繁上拍,自己给自己的画定价,自己再找人在拍场举牌抬高买回来。他的策略就是达到自己的目标位就停手,拍场上当时如果真有藏家竞价就立马出手,卖出一幅是一幅。小有名气的画家作品如果在拍卖市场上连续倒腾举牌拍卖四次,这个价格很可能就会为当年的收藏市场所认可,成为这个画家的润格的标尺了。”
 
  艺术协会不是商业圈无需找人花钱买“编制”
 
  比·画家陷攀比润格怪圈
 
  听闻一笑话:“一画家得知另一画家润格比自己高2万元,回家后立马将自己的画价悄悄调高了2万元,一年后,两画家相遇,这位画家非常懊悔。自从‘自助’升价后,那个画家一年之内一张画也没有卖出去。”虽说是笑话,但是在现实书画艺术市场中却“硬生生”的存在着。今天的许多画家仅仅看到了何家英等这些艺术大师高额的润格,却看不见高画价背后承载了多少辛酸与隐忍。许多画家认为凭借自己的一张嘴就可以为自己定价,今天五千明天就一万,没有经历过一级市场稳定的运作,就直接送到拍卖行拍卖,借由高额成交价格来为自己造势。艺术圈内名家大师满天飞,但真正能传世的力作却越来越少,画家不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去攀比,丢失艺术状态,放弃艺术创作,一味追逐市场甚至妄图操控市场,画家之间互相攀比润格,似乎变得天经地义。
 
  争:想进协会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书画圈内还有一些不成文的潜规则,比如重头衔而轻艺术,美协会员高于非美协会员,画院院长、美协主席便高于一般画家。这种现象极大扰乱了大家的视野,使中国当代书画市场陷入异常混乱的状态。画家之间互相攀比润格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业内很多德艺双馨的老画家水准很高,但由于某些条件却难以加入协会,而有些书画家年纪轻轻就通过各种手段和资源挤进书协、美协,因为一旦有了这些头衔其作品就有了市场定价,往往会比以前暴涨几倍甚至几十倍。如此一来书画界好名成风,入了协会还要加入圈内成立的难以尽数的画派、团体,没有头衔的争相加以各种手段获得头衔,甚至出现了花钱去买头衔,花钱去买职务的畸形现象。很多书画家口中的“画外功夫”也成为这种潜规则的代称,艺术理论和绘画品格是虚无缥缈的,拼社会名分和人脉资源才是名利双收的成功基础。书画家追求“明星化”,可以说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书画艺术是市场经济体制也需完善良性管理制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艺术交易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给艺术市场价的肯定。不论艺术价值多高,市场价格往往是衡量价值的最直观的体现。艺术与市场相辅相成,市场如果乱了,艺术创作肯定乱。审视中国的书画艺术品市场,不难发现,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交易平台主要掌控在资本市场,作为书画遴选、交易、普及培养藏家的一级市场画廊业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发展;不规范,不透明,不通畅,致使国内书画圈内评价体系混乱不堪,一些行业机构过于功利化,没有严格行使自己的职责引导、规范和约束市场行为,形成一种低层次的恶性竞争。再加之市场的不够成熟,书画流通体系不够畅通无法使真正有价值的作品脱颖而出,以至于大家都去挤拍卖行,把拍卖成绩作为作品市场价值的主要认证。最终结果是制造出短期内价格飙升的艺术明星,但往往因为过度炒作而最后落得“有价无市”的结局。从长期来看,今后一级市场迫切需要建立以画廊为主、艺术品电商、艺术品批发交易市场等针对不同层次收藏阶层的新交易平台,二级市场需要严格市场规范,加强法律法规管理,让拍卖流程向着更公开、公正、透明的方向发展,艺术协会、团体需要严格认证体系,建立规范的评价奖励系统来引导行业正气。
 
  近几年如国内艺术品发展迅猛,书画艺术市场的浮躁脉冲波首先冲击了原本埋头于画案的艺术家们,他们的艺术风格不再是阳春白雪,在创作上也抛弃艺术真理去投向市场所好,放弃独立思想和艺术个性的艰难探索,去追名逐利、搞噱头、搞假拍、挤破脑袋进协会。其实书画艺术市场价值越来越高本来是好事,但是有些画家仅是为了所谓的润格或者名利创作的话,怎么看都有几分商业的味道,创作心态已经悄然发生改变,最初的艺术性也越来越淡。对靠艺术说话的画家群体而言,唯有耐得住寂寞用心作画,才能作出好画。万万不可一年赚完一辈子的钱,杀鸡取卵式的发掘藏家与市场。小编希望书画艺术界能够尽快走出这种拼虚名、走关系、抬价格、靠炒作的恶性循环怪圈,因为艺术商业化,这样真的不好。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