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底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辽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开启了尘封已久的古代书画宝库的大门。一个多月的展出,每天人流如潮。广大书画爱好者,可以从中感知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正脉。
上个世纪初以来,传统书画艺术渐渐被冷落。爱好者失去了方向,大多仅凭个人爱好寻师学艺,或学书法,或学绘画,玩玩而已。学书法的,老师会教你临摹秦篆,汉隶,晋王羲之行、草,唐楷等;学绘画的,要学传统,却至多学到清初四王、石涛、八大等。晋唐宋元的绘画,当时似乎是封闭的,上海尚有《艺苑掇英》画刊作些介绍,但也缺乏社会重视。然而晋唐宋元时期,却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书法与绘画发展成熟,并渐渐融合一体,登峰造极的时期。元代赵孟頫在其所作《秀石疏林图》卷后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被后世公认为“书画本同”、“以书入画”的宣言。书与画的融合构成“文人画”的要素之一。“以书入画”,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以书法的笔法、意趣画画,二是书法直接以文字的形式进入画面。元代不足百年,然而“以书入画”的文人山水画却攀登上中国绘画史的新高峰。
但要重新学习,却又遇到难题:长期以来的书法、绘画学习,不少人仅凭爱好,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学书法的,或没学过绘画,或仅画几笔兰竹,浅尝辄止;学绘画的,或没学过书法,或学过但没有坚持练习。传统中一体的书与画在他们的学习、创作中被分离了。于是,在辉煌灿烂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面前,不由得束手无策。
一部中国绘画史告诉我们,书与画的融合,书画一体,是中国传统艺术极其宝贵的特色,是中华文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丰碑。
先读书,知古文、诗词,同时摹描红本,临写碑帖,然后临摹前人经典书画,这是历来学习中国传统书画的途径。如果画好作品后连用毛笔署款都缺乏自信,那又何必称之为“中国画”呢?现今是一个崇尚“多元化”的时代,中国画、西洋画,古典的、现代的,写实的、抽象的,都可以生存于同一个空间,但是,不要轻易地,急不可待地宣告现在学习中国画的,可以不必学中国书法了。毕竟中国是一个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有着两千多年辉煌灿烂的书画艺术发展历史,我们必须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国家,现在不应该再发生“中国画何去何从”的疑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