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藏家眼中的溥心畬与张大千作品价值 时间:2014-03-13 10:43:11 来源:
/
溥心畬-古意山水-(六帧)-镜心-设色绢本
 
  如今张大千的名号早已妇孺皆知,但如果时光倒退七十年,与彼时的张大千相比,溥心畬也是毫不逊色,本文将通过对两个人多角度的对比来向读者朋友揭示溥心畬与张大千真正的实力较量。
 
  血拼古人
 
  收藏家杨紫渊将二人进行了细致地比对:“二人的性格差别极大,但对待传统绘画的态度是十分接近的,并且作为全能的画家,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佼佼者。张大千的画相对大气磅礴,极适合于悬于厅堂之上;溥心畬的画清秀雅致,更适合于几案清赏。张大千临摹古画是‘几可乱真’;溥心畬是借古抒情。张大千是以笔墨韵致胜;溥心畬是以书卷气胜。张大千门人众多,代笔亦多;溥心畬严于授徒,赝品相对较少。张大千的佳作以市价论之;溥心畬对佳作往往自藏。”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用来与藏友交换东西或馈赠挚友,我更愿意用张大千,如果是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我更愿意挂溥心畬的东西。”杨紫渊如是说。
 
  “北凤南龙”与“贵胄布衣”
 
  熟识书画史的藏家都知道,民国间流行着“南张北溥”的说法,“张”是指出自四川内江的张大千,“溥”是指出自大内宫廷的溥心畬。若论出身,作为恭亲王奕次孙的溥心畬曾作过争夺皇位的“票友”,自然要胜出张大千一筹。当年,张大千广交天下名流,“南张北溥”的称号按当时两人的知名度而言,完全是张大千用来“炒作”自己的广告标语。张大千一生以自己是一个养家糊口的画家为傲,但溥心畬却反以为耻,他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如果你们将来成为一个名画家,对我来讲,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溥心畬一生以经学家自许,诗文书法致力尤甚于绘画。卖画对他来说,顶多是偶尔迫不得已的‘丹青易米’之举。所以就书画而言,张大千是“有心插柳”,而溥心畬则是“无意栽花”。
 
  诗词学养
 
  溥心畬无意于成为画家,张大千亦无意成为诗人。张氏的诗歌得益于常州谢玉岑较多,后来暂居香港时,得益于闽侯曾履川较多,他的题画诗中亦难免有谢、曾两人的代笔之作。他的诗作很多属于“急就”之作,所以往往在炼字用辞方面还显得有些“瑕疵”。
 
  溥心畬曾自评“诗第一,书次之,画又次之”,其对诗词的自信可见一斑。他的诗文很有汉魏和唐宋人的韵致,词则明显受到南唐二主和宋徽宗小令的影响,一派王孙气度。曾有人评溥心畬的题画诗为“近代画坛第一手笔”,溥心畬生前曾亲手编订有诗词集印行。
 
  书学渊源 
 
  张大千的书法早年受李瑞清、曾熙的影响,亦步亦趋,颇得金石之气,中年以后学黄庭坚并上溯《瘗鹤铭》,逐渐形成自家风貌。其贡献在于去掉了碑学的破铜烂铁气,写得有血有肉,顾盼多姿,但也有人认为,张大千这种过于开张的书法不适合于题写在如此隽秀的画面上。
 
  溥心畬将书法作为一生的必修课,并将其视为文人的先决条件之一。他楷书学唐人,行草书学二王、米芾、黄道周,小楷有馆阁体影响,与他的绘画风格极为统一,精纯雅逸。二人的书法确实不分伯仲,各有成功之处。
 
  附录
 
  溥心畬绘画、书法辨伪常识
 
  值得一提的是,溥心畬作品的鉴定相对其他大名家而言比较容易。从根本上来说,溥心畬出身皇族,在绘画方面的材料选择十分讲究。很多画家由于具备超凡的笔墨驾驭能力,因此择笔不择纸,如齐白石、黄宾虹、黄胄、陆俨少、石鲁。而还有一些画家对笔墨纸砚却是十分挑剔,如溥心畬、李可染、吴湖帆、于非闇、张大千等。
 
  溥心畬绘画使用的绢绫都是上好的粗纹熟绢,质地坚实。据启功回忆,溥心畬早年练过武术,并常年进行书法创作,特别注意对腕力的训练,故而他的线条比一般画家更为劲健灵动,越是精致细腻之处越显功力,这是对造假者难度极大的考验。
 
  他所使用的颜色更是旧时宫中的矿物颜料,不仅颜色纯正且历久不变,不会因托裱而变灰或脱色。包括印泥也是选用上好的艾绒,古雅沉稳。因此,以材料而言,普通水平的作伪者在第一层面就很难接近溥心畬的原作。
 
  姚梦古将“渡海三家”的溥心畬、张大千、黄君璧的绘画作比,称张大千为“妙品”、溥心畬为“逸品”、黄君璧为“能品”。纵观溥氏渡台前后,画风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年师法南宋的马远、夏圭以及明代的唐寅,用笔俊朗飘逸,以骨力盛,自1949年到台湾至1963年病逝,早年激励的笔线逐渐变得含蓄,很多山石的皴法已经将线条融掉,特别是设色类作品。
 
  书法方面,溥心畬最擅长行草书和楷书,其绘画上的题跋多是行草书,而作为书法作品的对联常喜欢用楷书,也代表了他的水准。他一生的书写风格可以概括为两个时期:早年因专习唐碑,因此用笔方正遒劲,结构内劲外松,这一时期非常推崇成亲王永瑆的书法,并极力模仿;1949年渡台以后,楷法更趋平正舒缓,逐渐脱去早年险峻的书风,更为醇厚。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