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说古质今妍 时间:2014-03-07 10:42:35 来源:
/

  中国书法,魏晋是个分界线。之前,是根、是干,具有质朴的原生美,发乎天性,合乎自然;之后,是枝、是叶,一花开五叶,众美齐备,结出各自不同的果子。
  人一觉醒,心思便多,于是书法上种瓜得瓜者有之,种豆得豆者有之,种蒺藜得刺者有之,而偏偏,质朴是很难种出来的。所以,魏晋之前的书法成了人们仰望的星空。要不,孙过庭何以在《书谱》中引前人之说,点出“古质而今妍”这个命题呢!
  中国人好古,逝去的总是美好的,这种文化心理,同样沉淀于书法中。恋旧固然是好事,但也得分情况。以古观今,现实中的确不如过去,“渺渺兮予怀”,但追寻艺术生命的本真,了不起,有良知。为古而古,装模作样,故弄玄虚,忘却艺术的内质而追求外相,对不起,没出息。
  似乎有一股元气,充溢于人的体能神智,沉醉于自我发现的生命意义,激发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人不成熟的时候,是愣头青,敢于对自然直追叩问。魏晋以前的艺术,就有这种不藏不掖的质朴美,真要挖出来,一触摸,就会变味。
  如远的《诗经》和篆籀,近的有《古诗十九首》和汉隶。十多个世纪的质朴,够可以了!够伟大了!于是乎,魏晋之后,这种质朴注定不再是探索与发现,不再是坦坦荡荡,不再是黄钟大吕。失落、追忆、彷徨,那遥远的故事已经隔了几层,只剩下仿佛其形,质木无文。如魏晋南北朝的一些拟古诗,魏碑中一些扭曲的东西。而后的一些后人,居然在艺术上误识为质朴。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不管是神是魔,都要烧香呢!
  如果按《书谱》中“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的逻辑观察,出现的情况是,汉之于先秦,魏晋之于汉,唐之于魏晋,宋元明清之于唐,书法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以“质”和“妍”来衡量,事实的确如此。且不说比照历代书迹,就孙过庭本人来说,和魏晋比,也是属于“妍”的。难道,书法在变质退化?审美在逐渐钝化?这是个非常发人深省的问题!
  请不要误读。孙氏也只是引出前人的评说,他有自己解决问题的逻辑方式。《书谱》是前后呼应的,他提出了一个很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这就是“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可不,把古和今都照顾了,而落脚点是今,这是时代意识和时代责任。
  不过,《书谱》提出的“古质今妍”,主要是从钟繇、张芝与王羲之、王献之的比照中论说的。孙过庭从“专擅”与“兼通”方面,既肯定了钟张的“质”,也容纳了二王的“妍”,尤其,更尊崇王羲之集大成的地位。他认为:“彼(钟张)之二美,而逸少(羲之)兼之。”这既是孙过庭的标准,也是大唐的标准,同时是后世书法艺术的标准。我倾向于《书谱》是一篇序的说法,如果孙氏所撰的“六篇”我们都能看到,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即便这样,也足够了,他厚古而不薄今的历史观,至今让我们敬佩。
  由此,观之于当下书法,如果从问题方面看,继承传统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然聊可说得过去;而在时代气息方面,真是“同弊”得一塌糊涂。如同质化现象,不厌其烦出现的“好色”、技术化、非书法等形式至上问题,皆在于忽视书法本体、创造力不足的缘故。
  故而,我们可以理解,唐宋古文运动,为什么要呼唤秦汉,欧洲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呼唤古希腊、罗马。正本清源,拯救文艺之颓靡,激活艺术之原创力,除了这种呼唤,不知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这就是我们呼唤“古质”的重要原因。
  “鲁公变法出新意”,其实变法得到的是古质,开创的是新意。苏东坡的这句话,确实透出他是艺术上的高人。
  “古质”已变质,“今妍”成流弊。当代书法家,不知能不能清醒一些,再清醒一些!“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只是时间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很普通,但很重要。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