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各路高手围绕《功甫帖》频过招 引发圈内外热议 时间:2014-01-07 09:12:57 来源:

  连日来,拍卖本苏轼《功甫帖》真伪之争不断发酵,“剧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俨然酿成社会话题。坊间热议从去年年末持续至今年年初,仅新浪微博上网友发布的相关微博就有3.5万余条。不少圈外名人都按捺不住开了腔,中国现代文学专家陈子善就在微博中称:“我是外行,不敢遽下判断。这问题恐很复杂,但看各路高手过招有意思。”

  《功甫帖》真伪之争,本是中国古代书画研究领域的学术问题,全球真正拥有发言权的人,恐怕屈指可数。这一小圈子内的切磋为何会广受关注?究竟是什么挑动了大众的敏感神经?

  拍品与买家皆不寻常

  此次引起热议的拍卖本苏轼《功甫帖》,去年9月于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5037万元人民币成交。这本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帖,分两行书有9字“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为苏轼写给其亲密朋友郭功甫的告别信,距今近千年。历代藏家对其评价甚高,见著于安岐《墨缘汇观》、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李佐贤《书画鉴影》、张珩《张葱玉日记·书稿》及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等著作。

  同样不寻常的,还有买家刘益谦。这位来自上海的“法人股大王”出手阔绰,堪称当今国内最活跃的藏家之一,最近几年将不少艺术品拍卖场上的国宝级拍品收入囊中,比如以3.08亿元成交的宋摹本王羲之《平安帖》、以1.69亿元成交的吴彬《十八应真图卷》、以6171万元成交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面对媒体的聚光灯,他也频频高调亮相。如刚拍得《功甫帖》,他即公开表示这件拍品回国所需缴纳的高额税费令自己伤脑筋,一时间,艺术品税制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2012年底,刘益谦夫妇斥资两亿打造的龙美术馆开馆,已经掀起过一股私人美术馆旋风,今年春天还将再开浦西分馆,而号称要亮相开馆大展的《功甫帖》未展先热。

  艺术市场“发烧”牵引大众视线

  《功甫帖》真伪之争之所以成为社会话题,也是近年来中国艺术市场“发烧”的缩影。网友“一座城市的守望者”说:“现在中国艺术品收藏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土豪开始搞收藏。而且很多投资者并不内行,盲目跟风。如果《功甫帖》最后的结论真是伪本,这个教训就太大了,不过也是时候对中国收藏提个醒了。”

  天价拍品层出不穷可谓当下中国艺术市场最引人注目的景观。早在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就以2.28亿元带领中国艺术步入“亿元时代”;去年10月,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油画《最后的晚餐》则以1.8亿港元(约合1.424亿元人民币)推动着中国当代艺术步入“亿元时代”。仅2010年一年,中国艺术市场就涌现出北宋黄庭坚手卷《砥柱铭》、元代王蒙山水画《秋山萧寺图》、徐悲鸿国画《巴人汲水图》等近20件亿元拍品。仅去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就曾一口气冒出4件亿元拍品。

  然而,即便是众多藏家追捧的天价拍品,很多时候也难与争议绝缘。对于曾以4.368亿元创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的《砥柱铭》,争议至今尚存,有人说它早在乾隆年间就曾被指赝品,有人认为它所出现的错字之多令人惊讶。对于以1.4亿元成交的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专家也曾质疑其“身世”,因为目前存世的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只有一件,而且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对于以1.02亿元成交的徐悲鸿油画《九方皋》,很多人一看画就摇头说“这么粗糙的画面怎么会是徐悲鸿画的”。至于以2.2亿元成交的“汉代玉凳”,则干脆成了“穿越”的笑话。

  与其关注输赢,不如看信任危机怎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藏家直言:“与其关注这场真伪之辨的输赢,不如趁着这场争议,看看拍卖行怎么维护声誉、解决信任危机,有没有可供国内拍卖行借鉴的地方。这不是一个个案,在愈演愈烈的造假之风下,艺术品的真伪的确越来越让人头疼。”他认为这样的关注更具现实针对性,关系到中国艺术市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鉴定真伪”向来没有被明确规定为国内拍卖行的义务。拍卖行也往往会声明“不保真”,认为作为交易平台的自己,为鉴定的失误而“买单”超出能力范围。不过,拍卖行尽管很难“保真”,但可以讲究诚信。欧美很多拍卖行有“有条件退货”条款,如果拍品最终被认定为赝品,买家是可以向拍卖行要求退款的。甚至有拍卖行对争议较为明显的拍品,也会允许买家退货。

  苏富比此前也已表态,若是组织的全球中国书画权威对《功甫帖》的鉴定与上海博物馆的研究结果相同,定会“毫不犹豫”地妥善处理这件事情。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