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文化部系统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时间:2015-05-26 10:02:56 来源:
    中国文化报记者王立元报道: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在这振聋发聩的号召声中,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生活第一线,使延安文艺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歌剧《白毛女》、《血泪仇》,诗歌《王贵与李香香》,小说《铜墙铁壁》、《小二黑结婚》等一批引人注目的作品陆续问世。
 
    文学艺术为人民大众,是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的基本前提。深入生活是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必由之路,自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攀登艺术高峰成为文艺界的优秀传统。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后,这一文艺创作的崇高精神更加彰显,一批植根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正在破土而出。
 
    京剧《西安事变》,话剧《中华士兵》,歌剧《永恒的旋律》、《太行情歌》,音乐会《爱与和平》、《“最好的未来·圆梦北京”重庆盲童公益音乐会》,儿童剧《红缨》,芭蕾舞剧《鹤魂》,民族音乐会《国乐的追思》等一批原创作品将集中亮相于今年8月至9月举行的2015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这批接地气、有温度、带感情的作品将接受观众的检阅。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广大文艺工作者带着这个问题投入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在这片生活热土上收获了不一样的领悟。
 
    采风带来的创作启示
 
    陕北是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地。延安鲁艺的艺术家们的智慧集合,让民族新歌剧从当地的秧歌剧中脱胎而出,结合话剧、西洋歌剧等形式,创作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民族歌剧,为新中国的歌剧发展奠定了基石。
 
    今年,中国歌剧舞剧院集中力量重新排演歌剧《白毛女》,主演及主创人员跟随文化部艺术家小分队,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先后赴《白毛女》诞生地陕北和故事发源地河北省河坊村采风。
 
    和面、贴饼子、包饺子……这部从生活中升华而来的歌剧将当时的劳动场面融入到艺术中。演员们为了捕捉这些生活细节,与当地百姓吃住劳作在一起,睡炕头、包饺子、贴饼子、翻土锄地、放牧劈柴,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文艺创作体验生活的场景。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让演员们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对剧目的理解,再次排练时,他们的表演变得地道、生动起来。
 
    这几天,中国歌剧舞剧院《永恒的旋律》剧组主创人员又来到了陕北,在陕北延安鲁艺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景区等地的走访中,他们在深深思考一个问题:分析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诞生于此的原因,绝不能只考虑艺术本体,而必须想到,那代艺术家亲身参与当地百姓的艺术实践而获得了特殊创作机缘,这就是一代代艺术家继承前辈足迹、重走陕北的原因。
 
    为重拾文艺创作传统,《白毛女》、《永恒的旋律》剧组来到陕北“朝圣”,而中央歌剧院《北川兰辉》剧组则深入到地震灾区。从延安走来的中央歌剧院,前身是创作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的中央管弦乐团和鲁艺文工团。
 
    2013年10月,中央歌剧院到四川绵阳演出时,他们决定到汶川地震后慰问过的灾区去看看。在这一路上,他们听到最多的是因公殉职的兰辉的事迹,没有想到当地群众对这位平民县长有着如此之深的感情。他们被当地的民风所感染,通过采风得到了很多一手材料,还与兰辉的夫人周志鸿及生前同事、好友进行了深入交流……一场红色经典的演出,一次感人至深的采风,将一部在中国歌剧舞台上比较少见的现实主义题材原创歌剧《北川兰辉》推到人们的视野中。
 
    继承前辈艺术家的创作精神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自古传承下来的艺术创作法则,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实践,正是这一古老法则的现代解读。
 
    回想中央芭蕾舞团建团之初创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过程,剧团老一辈艺术家们身先士卒、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年艺术家们远赴椰林海岛,与英烈的后人、淳朴的百姓同劳作、同吃住,实地采风;当时演员们戎装钢枪,俯身战壕靶场,与英勇的战士们同习武、同操练,体验生活。“正是这种深入生活、切身体会,正是这样的扎根人民、情感交融,才铸造出了中国芭蕾的永恒之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也才能让这部特定时代背景下英烈们的感人故事,经历了50年的岁月依然历久弥新!”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说。
 
    “为了创演《红灯记》,我们到铁路部门体验学习,了解什么叫‘扳道岔’;为了排演《草原兄妹》,我们到内蒙古体验生活,跟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放羊、剪羊毛。艺术只有从生活中寻找源泉,才能创作出人民喜爱同时又有正能量的作品。”年过七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喜欢讲当年的创作经历,她希望将他们继承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传递给国家京剧院的年轻一代。
 
    中国国家话剧院是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两个具有深厚传统和辉煌历史的剧院合并组建而成。浏览国家话剧院的剧目长廊,所产生的数百部作品,无论题材、艺术风格还是演出样式,无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抓壮丁》、《上海屋檐下》、《同甘共苦》、《李双双》、《枫叶红了的时候》、《未来在召唤》、《哥儿们折腾记》、《这是最后的斗争》、《暴风雪》……这些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为创作出一部奏响时代、通达心灵真善美、体现中国芭蕾承前启后的经典之作,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鹤魂》的创作团队从2008年至今,不断远赴黑龙江齐齐哈尔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围绕丹顶鹤的形态、习性,养鹤工人的辛勤劳作、艰苦环境,以及护鹤英雄的人鹤真情进行实地采风,为艺术创作汲取丰富的养料;国家京剧院首次以京剧的形式再现“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们到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事变旧址、杨虎城将军纪念馆止园别墅、骊山兵谏亭、蒋介石藏身处、五间厅等地采风,努力把握“西安事变”这个中华民族的伟大转折点;为创作出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振奋民族精神、呼唤民族意识的佳作,国家话剧院于2014年开始积极筹备描写1937年至1939年中条山战役的《中华士兵》的创作。在该剧导演查明哲的带领下,剧组主要创作人员到陕西、山西两省交界的中条山战役各个战场遗址、纪念碑、战事发生地进行参观,祭拜“中条山抗日英雄跳黄河殉国纪念碑”,采访当地老乡,并专程拜访小说《立马中条》的作者徐剑铭先生,了解中条山战役的历史细节,共同商讨剧本史实,力求在舞台上最大程度地展现那段悲壮的历史。
 
    走下去创作出更多
 
    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2014年10月,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作为文艺界代表,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他由此产生了深深的思考:一直以来,中国很多交响乐团演奏的曲目多数是外国曲目。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国交响乐团集中力量抓创作,尤其抓“中国原创”。
 
    5月13日,中国交响乐团采风团来到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及红河县,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哈尼族、彝族村寨,观摩研习了“放牛山歌”“哈尼情歌”“哭嫁歌”“栽秧山歌”“四季生产调”等。“中国交响乐团将以此次在云南红河州的采风活动为基础,创作一批表现哈尼族、彝族民众生活的音乐作品,并计划于明年春节前在北京举行一场融合哈尼族、彝族音乐元素及交响乐的专场汇报音乐会。”关峡说。
 
    谈起前些日子赴海南采风的情景,中央民族乐团党委书记孙毅仍掩饰不住激动,他说:“上岛后,看着海浪冲刷着珊瑚礁,卷起一层层浪花,这种雄浑、这种辽阔、这种汹涌从未见过,非常震撼,汗毛孔似乎都要张开了,这样的激情放在艺术创作上易出好作品,能激发出鲜活和有血有肉的作品。”
 
    为迎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将打造一部反映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成长历程的戏剧作品《红缨》。该剧编剧慕星深入到王二小的家乡河北省涞源县,他在小英雄当年英勇就义的崖壁边,体验和还原当年严酷的战争环境和王二小的心理状态。“在中国儿艺,体验生活、采风实践是剧院的常规创作状态。走到孩子们身边,了解孩子,才能获取创作的灵感与素材,这是中国儿艺人的共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说。
 
    延安文艺座谈会激励着几代艺术工作者不断奋斗。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当前文艺创作指明了道路。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文艺工作者永远在路上。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