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向要加强”“市场机制大有可为”“互联网+文化”……4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了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大家纷纷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支招”。
刘新成委员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日程的迫近,中央充分意识到文化小康建设的紧迫性。近年来,文化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多成绩,但目前现代公共文化体系方面的建设距离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刘新成进一步谈道:在服务和需求对应关系上,现在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像农村书屋,考虑到现在农村留下的人口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妇女,青壮劳动力都离开村庄了,到底有多少人需要在农村书屋读书,需要调研。另一方面,受众有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却不一定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持。有一个城市的群众对地方戏很喜欢,而当地6个地方戏剧团平均每个团一年要演160多场,但月收入1200元左右。“如果演员收入总是不能提高,得不到鼓励,如何保持下去,是个问题。”
“把关系到老百姓的文化民生抓实抓好。”柳斌杰委员说,第一,文化导向要加强。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占领基层文化阵地,这对真正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第二,文化政策要务实。现在都在修大剧院、大广场、音乐厅这样的高档文化设施,本来钱少,再加上建设这样的高档设施,到基层就更少。第三,建议渠道要扩大。市场化公共文化服务没有形成制度,有些人借公共文化服务名义赚老百姓的钱,应该制定这些方面的规则,让它更加健康发展。第四,文化立法要加快。
严隽琪副委员长在调研中发现:“自上而下的配给和基层群众的需求有时候会脱节。比如在调研中被告知给农村送电影,想来是农民需要的,但是电视的普及和农村人口的变化,现实是放电影不怎么受基层群众欢迎了。还有标准化和个性化的问题。在打拼工作着的阶层和最需要文化素养滋润的青少年人群,他们的文化生活要给予更大的关注。另外,不能把‘公共’简单理解为公共财政支持,应该是向公众开放的就叫公共。所以,市场机制大有可为。”
温孚江委员提出了“互联网+文化”的概念。“要解放思想,不要固化自己的思想,要用‘互联网+’的概念来理解文化部门下一步的改革思路、改革出路。”他举例说,“现在缺乏的是一些专业性、技术性、知识性的书,还没有一家网站免费开放,文化部门能不能在这方面加以考虑,把书的版权买回来,在网上让大家阅览。”
全国人大代表张文成是来自基层农村的,他做了40年支部书记。他把现在的农村文化建设分为三个部分:外出的农民工,妇女留守儿童和农村老年人。“对现在文化书屋,文化部门一定要重视质量、重视灵活。比如农民工在城里做工,能不能落实到工地去,现在工地文化除了看手机什么都没有,能不能一年免费定一份杂志和报纸,跟踪到工地文化服务,让他们每天都能学习文化。”张文成说,“农村现在急需的就是硬性投入,比如广场健身器材、文化广场,有一部分城郊村还是不错的,偏远山区达不到,公共文化财政应考虑。另外就是坚持农村业余文化教育,一是企业单独进行技术培训,二是农业要进行专业办班,三是文化辅导材料满足。这是农民现在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