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专家研讨中华美学精神内核 时间:2015-04-07 09:47:53 来源:
     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之内核?文艺创作者只有到达‘虚境’之境,其作品方能真正打动人心。”3月31日,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艺术家眼中的中华美学精神”专题研讨会上,来自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的知名艺术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艺术创作中中华美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研讨会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邵大箴首先提及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当代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代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他表示,关于“产生不了大文艺家”,其原因与中华美学精神学习、领会得不够很有关系,即不太注意中华美学精神的“虚境”。
 
    北京人艺一级编剧郭启宏对此表示赞同。“中国戏剧的终极追求应该是对中华美学境界的追求。美学境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面是立足于现实生活,戏剧活动必须面临当下;另一层面是追寻精神的超越,对生活层面的参与不等于沉迷在世俗的欲望之中。”郭启宏表示,只有超越现实功利,才能使境界得到提升。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以当前中国画发展情况为例指出:“目前,中国画的发展打上了以融入新的思潮或中西结合‘多元化’的烙印,其结果造成了坚持什么、守住什么、发展什么的思想流失。”他认为,好的文艺作品是打动人但说不出来的诗意情景,诗意是来源于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诗意的作品一定是主客观交融的,既传物质神又传作者的神。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必须要非常冷静地、理性地并富有感性地去深入生活,对生活进行观察、分析、批评必须与客观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舞蹈理论家冯双白指出,艺术家不能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中央文史馆馆员仲呈祥认为,中华美学精神是开放的、变化的,既是传统的也是当代的,它应该包含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富强奋斗当中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应从艺术作品中体现,更要深刻体现绵延而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精神。
 
    艺术家们一致认为,中华美学精神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它贯穿了艺术创作的始终,对文艺创作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从中华美学精神中汲取真、善、美的精神营养,是繁荣当代文学艺术的必要条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珍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为人类审美的把握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