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如何认识中国画的传统 时间:2015-03-25 10:13:40 来源: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画界出现了一股对传统的现代反观和向古代文人画回归的潮流。但是这种反观和学习的潮流也不尽是真正的回归中国画传统,衍生出了一批“假传统”和“伪传统”。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画的传统?
 
  我个人理解传统既不是一个个具象的前贤,也不是有形的作品或流派,有形只是传统的一个载体,传统是隐匿性的,是基于对历史的一种深度的认识,是在历史思想精神的深处和现实实现的一种沟通。如果你沟通上了,就叫传统,失联了就是断代。
 
  所谓的绘画要有传统、笔笔要有出处,实际上讲的是一种渊源,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单纯地机械学习历史上的某一家某一派。需要更多的对历史上那些经典作品的反复研磨,甚至需要对画者当时创作状态的一种复制,才可体悟透彻,才有发言权。
 
  当然这种复制不是简单的临摹,是对画家创作影像,从原创到成品整个阶段的感受、感知和体验。从中把握住历史已经经过的或者是已经凝结为某一类具体,抑或是某一种事物经验的认识。这才是“传统的本位”。
 
  实际上,面对中华文化深厚而强大的传统,在中国画这个文化形态上的“自救和复兴”仅仅是一篇“小文章”。尽管这样,建议更多的画家要深入地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研习国学的精髓,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传统在身体中发挥的巨大效用。而这一切效用都可以借笔墨以写万物,通过艺术形式,完成对自我观念的阐释,迁想妙得,使“宇宙在乎手”。
 
  基于我本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才做这么一个倡导和呼吁,而且我认为中国在100多年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磨合后,只有逐步进入了文化发展“中国化”阶段,那么才谈得上真正意义的复兴与自救。
 
  传统是精神崇尚与画格品位的追求
 
  梅墨生
 
  书画家、艺术学者
 
  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都讲品格,一切都在品尝玩味中去把握道理。中国画早期、中期的壁画都较大,后世的卷轴、册页等较小了,这与文人化、书斋化的社会背景有关。因而其表现方式也更加细致绵密、玲珑秀气,人们在以文会友的文化氛围里品味着绘画的愉悦,在琴棋书画、诗文茶酒的墨客生涯里进行精神的消费,于是赞美闲适安逸,于是愤世嫉俗的骚意与远离尘嚣的适意合奏成“逸品”。逸品主要是宋人提出的。品味什么?品味生命的存在与生活的淡泊于是成为时尚,成为了高雅的俗气。透视地看,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之人性与意志在封建与宗法体制下的无奈。
 
  如清代郑板桥在画竹时的人格自恋与精神标榜,便十分典型地代表了失意文人和下层官吏对世事的批评与不满。文学性介入绘画,诗与画结合,也至此而成为一种时髦。无论如何,对精神性的崇尚与对画格的品味是一个传统情结,挥之不去。以至于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石鲁、石壶、李苦禅等一大批画家仍然承此余绪,而实际上他们的生存环境与文化遭际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就品味的内容来说,不外乎艺术背后的文化人格。问题在于,中国画家的文化人格很多是禁不住质问的。灵魂的考问常常换来矛盾人格的裸露,于是品味本身也变得不够品位了。尽管如此,中国画传统对文化人格的标榜也是不容置疑的,否则,我们要那么多中国画家干嘛?!否则,中国画作为一个传统画种还有什么理由存在于今天?!
 
  传统代表的是价值观和审美文化
 
  赵均
 
  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
 
  历史的变革与文明的冲突在过去的100多年间,使多数国人一时丧失了文化的自主性,因而在艺术上也难有建树。以实像取代意象,以科学取代诗意,此种方法是改造中国画的主要模式,如果画家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底蕴很难抵御这种“外科手术”式的改造,大多作品都毫无高贵气质可言。
 
  今天的中国画大多还仅仅是从形式上回归了传统,其徒具形式表里不一,与古人相比,今天的画家大都是职业化的,作品是作坊式的批量生产,目标是市场,作品与生活、修养相脱节,本质上属于商品而非真的艺术创作。这不只与西方文化冲击有关,更与市场经济、消费主义盛行有直接关系,市场与消费将埋没任何传统意义上的自主性艺术创作,重建自主性的文化,抗拒物欲与金钱的诱惑,争取自主与独立自由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真正的责任与使命,也是中国画创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中国画是不容篡改的,它是一个自为自足的世界,代表一种价值观、一种审美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足以作为一员而意义永存。在当今世界,中国画只有让自己更加纯粹才有前途,否则任何品质上的改造与添加都是一种破坏。中国画不会终结,因为它始终是变动发展的,其开放性基于每个个体的人,性情上的千差万别必然使中国画创作因人而异进而千变万化,因此中国画始终能够给与古今人类每个个体得以袒露性情、施展心性自由的机会,这或许是中国画这种古老的艺术永恒意义之所在。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