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植根现实土壤 深入百姓生活——文化部系统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综述
在陕北山沟沟里,他们认真向民间艺人学习秧歌;在甘南藏区村落、北京地铁施工现场,他们专注汲取创作灵感;在重庆市北斗村的田间地头、南宁市三卡屯的新建农舍边,他们与农民一起劳作生活;在乌鲁木齐市京剧团、广西戏剧院京剧团,他们手把手将文艺的种子传递;在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冀中能源峰峰矿区,他们冒着严寒为基层观众送上精彩演出……
从2014年12月起,文化部直属9个国家艺术院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文艺工作者陆续奔赴基层,深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深入乡镇社区、学校军营、工矿企业,积极围绕重点作品创作开展艺术采风、结对帮扶和慰问演出等活动。
这个冬天,艺术家们深入生活,密切联系基层群众,从火热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泥土里长出来的作品让人动心
有文艺评论家指出,现在的舞台上有相当一部分文艺作品,看的人少,看得懂的人少,爱看的人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提醒,简单记录的自然主义罗列和不着边际的呓语,都是画家们应该警惕的问题,扩展至整个艺术创作亦然。“文艺作品创作的初衷是让更多人喜欢,植根现实土壤、深入百姓生活才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
聚焦农民工的国家话剧院新戏《长夜》剧组,在创排期间来到北京地铁7号线达官营站工地,深入垂直深度达数十米的施工现场,同建设者交流。该剧导演査明哲说:“《长夜》中的人物有着都市生活中正在丢失的美好品质,观众看着这样一群离他们既远又近的人,会产生思考和反问,这是有价值的。”
在江苏长江村属企业夏港长江拆船厂,当中国国家画院的画家们看到宽阔壮观的码头、雄伟高耸的塔吊、忙碌不停的工人和堆积如山的钢料,火热的工作场景让他们精神振奋、画笔如飞。为创作今年的重点作品《海洋组曲》,中央民族乐团创作室副主任赵东升带领作曲家一行7人来到浙江东海地区采风。“作曲家在这里学习到有着强烈海洋生活气息的音乐——象山渔民号子。”赵东升说。
在创作采风活动中,文艺工作者努力把人民作为表现主角,把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广泛运用和提炼人民群众喜欢的语言、风格、样式,从生活中锻造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前不久,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的30位画家带着对自然的向往和绘画的热情来到甘肃省甘南藏区迭部县。30位画家在20天里创作了400余幅写生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自成立之初即确立学术宗旨“寻源问道”,倡导画家走出画室,向生活求教,以经典为师。7年来,每年下乡从不间断,行程所达遍及太行山和甘肃、西藏、陕西、新疆等地的农村山区。杨飞云在陕西米脂采风创作的《年迈的石匠》、《陕北乐手》等作品展出时,观众评价说:透过油彩,那写满沧桑故事的眼神与岁月耕耘过的面容似曾相识。
2014年至2015年,陕西、山东、云南、西藏、重庆、河北,新疆、黑龙江、甘肃、河南等近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层一线陆续迎来32批文化部直属艺术单位的采风团队,他们走进人民创造历史的火热实践之中,感受生活底蕴,汲取创作营养,使自己的艺术积累更深厚,与人民群众思想感情更贴近。
探索文艺扎根人民的长效机制
1月17日,北斗村农民管乐队、扬帆管乐队与中国交响乐团在重庆市南岸区的礼堂里联袂演出。8年前,国交深入生活的实践活动从这里开始。5年前,他们帮助组建了北斗村农民管乐队。
“一开始组建农民乐队,很多人不理解,有人认为就是走走过场。但是,过去的5年,我们的演奏家一次次来到北斗村,让音乐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关峡说。从最初国交音乐家们对曲目和演出场地的挑剔,到5年后,很多人主动表示:“只要为人民演出,在哪儿演、演什么都可以!”沉下心来播撒文化种子的同时,艺术家们也收获了感动。“我们从事的是感动别人的事业,却每每被这些淳朴的农民感动。”关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