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中国画应怎样创新 时间:2015-01-16 10:51:57 来源:
/
中国画应怎样创新
 
  中国绘画史就是一部发展史、一部创新史,所以中国画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有关中国画创新问题的争论在近现代愈演愈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倾向性论调:一是传统论,以坚守中国画传统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为代表;二是改良论和革命论,以康有为、吕征、陈独秀等为代表;三是“穷途末日”论,如李小山等认为中国画只是作为一个传统保留的画种,毫无前途可言;四是中西融合论,以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为代表;五是笔墨论,以吴作人、张仃和关山月为代表;六是新中国画论,即主张按照西画中的解剖、透视、造型、色彩、明暗的表现方法来创作国画。所有这些辩论都是围绕中国画的发展而展开的,由于创新的角度和维度各异,所以尚未达成共识。但是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正随着时代的步伐,挣脱过去单一化、程式化的格局,向多元化的方向迅速迈进。这是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进一步发展(有人称为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我认为,静中求动、古中创新是中国画创新探索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把握的。
 
  当今中国画的创新不尽如人意。创新理论的确立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波澜不惊。尽管理论界、评论界争鸣不休,但主导性、权威性的观点,或者说为大多数人所赞 同的观点,还是难得一见。今天来探索中国画的创新问题,仅凭一篇文章、一幅画作、一个画派的艺术主张或一个时期的艺术倾向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画的创新需要 各级绘画组织机构和众多理论家、批评家以及广大画家深层次、多维度地共同探索、研究、实践,从而建立起中国画的发展理论,明确中国画的前进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要静中求动,可以从看、行、说、建四方面做起。
 
  看有两个内容。一是看书。研究中国画创新问题,不仅要看中国的绘画史、绘画理论,还要深研西方的绘画史及作画特点。我们要开拓思路,既要纵向分析,又要 横向比较。要掌握中西方绘画赖以存在的哲学思想,比较中西方绘画的异同,寻找各自不同民族的特性和思维方式以及艺术表达语言,要根据中国画的发展根源研究 中国画的创新。有些画家以为改变传统绘画技法就能够达到创新的目的,盲目追求西方某些绘画技巧,而看不到中国画创新的关键所在。这完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认 识匮乏、对西方文化一知半解而产生的碎片化的主观臆断。中国画的创新是不可能以类似“超男”“快女”的快餐方式实现的。二是看画。无论是中国绘画史还是西 方绘画史上,都有无数绚丽的艺术瑰宝。我们要怀着一颗虔诚和敬仰的心,细心研究、揣摩它们所蕴含的艺术思想、风格传承和民族特性。书读千遍意自显,画阅千 幅亦通神。只有眼界宽了才会有自己的见解。
 
  行就是动手实践。研究中国画创新,光是欣赏、批评还不行,要懂画、会画。著名书画评论家陈传席、崔自默既写得文采飞扬的书画评论文章,又都画得一手好画,十分难得。学习并懂得绘画,可以深化对绘画艺术的感受,对具体中国画作品中的笔法、墨法、皴法等心领神会,培养出不同于常人的审美情趣。更为关键的是要常接触当代绘画大家,看他们画什么、怎么画,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画,提炼出他们较为共同的观点、方法和发展方向。在美术界共同行动的同时,还要鼓动群体性的跨界提升行动。画家要成为学者型专家,评论家要成为文化艺术杂家。要通过对更多绘画思想者和实践者的研究、访问,总结出当前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说就是宣扬。中国画发展创新方向的 科学理论成果,应该成为各级绘画组织机构和广大画家们自觉遵循的行动纲领,成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主旋律。要通过各种媒介多加宣传,通过演讲授课循循诱导, 营造出一个浓厚的、带有倾向性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大氛围。绘画理论家和批评家要强化中国画语境,加强中国画论、中国画美学、中国画教育的研究,创造出 更多反映时代发展的理论成果,构建出中国画创新理论的评价体系。在国内要注重提高民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培养出更多懂得中国画、欣赏中国画、保护 中国画的群体。在国外要通过多种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接受中国画。建就是著书立说和建设平台。著书立说是为了留下时代的印记,丰富当代画论。建 设平台是各级绘画组织部门、美术馆、文化传播机构等搭建平台,让符合时代主旋律的绘画作品能够更多地登上艺术殿堂,一展身手。过去有些画展在征求稿件时, 题材不限、风格不限、画法不限,对参展作品根本没有倾向性要求。我认为,以后此类画展应该减少。因为主题的设置可以使画者的人情、人景、人意、人境四合 一,流露出真性情。这不仅能表明画家的态度,而且也能反映出其创作思路,更具有文化深耕之意。
 
  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中国画如果失去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元素和特征,就好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会行之不远;但若只求传承不求创新,就会形成机械地重复模仿,停滞不前。所以,当代中国画创新的必由之路是古中创新。
 
  中国古代绘画先贤们已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辉煌成就。中国画的创新思路就是要从认真审视这些古代绘画开始,从中发现当代精神,意与古会。从传统中发现 的新,是有历史渊源的新,是中国画真正的新。在中国绘画史上,唐代是中国经济文化极为繁荣昌盛的时期,绘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汉魏传统,南北融合,且又汲取 了各民族和外来艺术的营养,从而构建出一种气势宏大而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风格。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等各画科都涌现出众多杰出的专题画家,对绘画题材的 扩大和绘画技法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中国画的创新,唐代绘画无疑是最为宝贵的艺术之库。宋代以前绘画多以人物为主;宋代以后山水画占据各画科 首位,出现了以写意为主的文人画。宋代是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全面而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所以研究中国画的创新问题,宋代绘画亦不可或缺。
 
  中国古典画论丰富而深刻,是历代画家创作经验的总结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深入研究、发掘古典画论,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国绘画理论。古典画论中产生的许多精辟 论述,仍能给予当代绘画以深刻启发。其中提出的许多理论问题,有的至今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如人物画中的传神问题。在造型艺术中,怎样全面、完整地把握一 个人的神韵,是个复杂的艺术科学课题。无论是中国画的写意人物、工笔人物,还是西方以人物肖像见长的油画,都没有从理论上给予充分解决。古典传统绘画理 论,留给今人无限巨大的探索、研究空间。当然,古代文化遗产中也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去伪存真是必须要坚持的。
 
  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一样,也拥有辉煌灿烂的历史。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一批举世闻名的画家和作品以及众多的艺术流派。对西方绘画艺术的探究会对中国画的创新起到启发和推动的作用,全盘吸收和一概拒绝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刘海粟访欧和“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的趣交,毕加索对齐白石的敬慕神交,都是东西方艺术相互交流的佳话。
 
  近现代,中国画坛上许多有所建树的绘画大家都有出国留学或按西画教育体系系统学习的经历,如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傅抱石、李可染等。他们不断汲取西方艺术元素中的写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手法,作品构图巧妙、造型独特、用笔有力、设色强烈,能够给人以震撼。他们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使中国画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的新面貌。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应该适当地提倡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中性的,存在于全世界所有国家之 中,是对本民族的自立、自尊、自信的一种情结。在“全球一体化”的喧嚣中,中国画根本不存在转型的问题,更不需要和谁接轨。西方先进的创作理念和绘画技法 只有和中国画或中国画的某些特性相融合,才会呈现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新的艺术面貌。归根到底,中国画只有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千年沃土,汲取民族的、民间的 和人类社会的艺术精华,才能创造出符合中华民族审美取向的不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色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