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国画之民学:绘画不重形似而重内美 时间:2015-01-13 13:31:00 来源:
    前不久,在广东省中国画学会成立大会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谈到:“中国画学会成立得越多,问题越严重;画院成立得越多,问题越严重。”一个学会成立,就有几个会长产生,中国现在不仅是画家满街跑,而是各种画会会长碰崩头了。我们也不知道中国画学会是官办还是民办?与现有的美协、画院、研究院的职能有什么不一样?其艺术主张是“君学”还是“民学”?
 
  60年前,黄宾虹先生在《民报》副刊(《艺风》)上发表在上海美术茶会讲词,题为“国画之民学”,强调“民为邦本”。说得浅白一点,“君学”就是君相之学,“民学”乃人民自由学习和自由发挥言论之学。宾老说:“君学重在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学重在精神,在于发挥自己。所以,君学的美术,只讲外表整齐好看,民学则在骨子里求精神的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长的意味。”历来中国画大致可分“宫廷院体派”、“民间士人派”,分别代表君学、民学。君学为宗庙朝廷服务;民学则代表中华民族,在于发挥自己的绘画技能,表达感悟。
 
  “骨子里求精神的美”是黄宾虹画论的精神内核。它涵盖了中国画艺术的形与神、实与虚的各个方面。不拘常形,便须得神理。苏东坡在《净因院画记》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中国画常强调传神写意,实质是审美意义上的欣赏,是以神会,而不是以形器求之,要领会画中情趣意味,要离开形象的束缚,而味出象外之旨,其实这也是文人画的灵魂。把个人感情抒写放在首位,得意忘形,靠笔墨来增加艺术的无穷魅力。
 
  实与虚,苏轼有段话写老子很有意思:“老聃新沐,晞发于庭,其心淡然,若忘其形。”意思是说一个人有虚静心境,心淡可以忘形。朱熹说:“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若虚静而明,便识为事物。”而山水画家多以一江烟云融入空境,表现旷世与愁心。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此虚境也。以虚写实,笔墨有无间。只有以虚静作为主体进入构思创作,才能进入“内美”的审美精神状态。
 
  “无意乃佳”,纯正的绘画是无用的,无用便是大用。画家成功并非是一朝一夕成就,需要刻苦磨炼几十年。好作品不需要太多创意,但需要有丰富的感情,画作是感情的产物,人没有感情,连一般动物都比不上;世界没有美术,就会变得冷酷而荒凉,生活变得寂寥而枯燥。这就是美术作品的“无用之大用”!
 
  黄宾虹追求内美的山水画,总是体现在不假修饰的“满纸狼藉”的面貌中:粗服乱头、不修边幅,山不山,水不水,笔不笔,墨不墨,却自有我在!让人能从狼藉的笔墨中品味出山水浑厚华滋的意象来。体现到他所倡导的“画学之民学”,希望中国画因此文气勃兴,他说:“我们向来不主张以物胜人,物质文明将来总有破产的一天,而中华民族所赖于生存,历久不灭的,正是精神文明。艺术便是精神文明的结晶……”
 
  空兮灵兮,元气絪缊;骨疏神密,非关烟云。如音栖弦,似雾成霜;读书万卷,庶几心会。还是陈履生先生在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上说得好,他建议艺术家应回到书斋多读书,一言中的,值得我们深思。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