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一口气看了三个展馆,陆俨少纪念馆、韩天衡美术馆和程十发艺术馆。三位大师的作品以及他们的收藏,在公开陈列让人观赏的过程中,实现了藏品保护和艺术传承,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情。
历史上的皇家收藏,把艺术作品局限在宫墙之内,为极少数人所占有,这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因为它剥夺普通百姓接近艺术精品的权利和机会,无从知道炉火纯青的艺术技法是什么样子的。学习传承人类文明成果也就无从谈起。
一个月前,第四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沪举行,600余位业界人士与会,大会提出的提升收藏家素养的议题具有积极意义,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收藏呈现空前盛况,尤其是大众收藏蓬勃发展,近来大量涌现的私立美术馆就是明证。对收藏家举一家之力创办展馆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从历史上的“独乐乐”走向“众乐乐”,无疑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收藏领域趋利的倾向有所滋长,收藏家文化底蕴不深的弊端日益显现。有钱可以做“收藏者”,未必可做“收藏家”,后者需要具有文化素养和担当。记得那次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通过的上海宣言,发出收藏家应以特有的热诚和道义担当,完善自我,引领收藏事业健康发展的呼吁,这是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的远见卓识。
从陆俨少纪念馆、韩天衡美术馆和程十发艺术馆参观出来,不由得想到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受人尊敬的艺术大师?这与他们内心深处存有一个人文的精神家园密切相关,一切的艺术以及与之有关的收藏,只有回归到这一家园,才会把中华民族的美德和文脉常系在心,淡化金钱,守护心灵,显示出应有的意义和崇高。从三位大师的文化素养、艺术造诣、社会责任角度去观察分析,在他们的内心天平上,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这是值得那些想通过收藏一夜暴富的所谓“收藏家”学习的。
这样的展馆,上海还有不少,值得经常去看看,不只是去看艺术大师的作品和藏品,更要看到他们的文化素养、艺术造诣、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