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很多人开始收藏些古籍书画,一方面提升下自我修养,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资产保值。
昨天上午一场大雨,下午阴阴晴晴,杭州正式入梅了。黄梅天,书画容易受潮、发霉,影响它的艺术和收藏价值。这段时间,是那些压箱底的书画古籍最难熬的日子。
但是,很多人觉得只要把书画藏起来,不见天日,就万无一失了。其实,怎么藏,什么时候藏,什么时候晒,怎么晒,这里头很有讲究。
实用帖来啦。这里,我们请来西泠印社文物处研究馆员邓京,以及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组主管阎静书,给大家说说门道,就算在没有像博物馆那样的恒温恒湿系统的家里,也能让珍贵的宝贝,平安度过这段“危险期”。
第一步:晾一晾
最佳温度35℃,湿度50%~60%
如果最近有朋友要来你家欣赏一下真迹善本,请果断拒绝,千万不要得意地把它们秀出来。纸张保护得好,可以存千年,你这一秀,受潮了,千年就没了。黄梅天不能秀书画,那么,是不是一出梅就可以拿出来了?
邓京说,不能马上拿,因为那时候空气还是潮湿的,太阳一晒,水蒸汽马上又上来了。最适合的日子,就是伏天。
古代文人有个习惯,伏天一到,就要晒书。所谓六月六,晒红绿,画卷、皮衣、衣服、缎匹、图章、书籍,遇到晴朗的天气都要晒。古人说的晒,其实准确说,应该是晾。因为如果直接在太阳底下晒,纸容易发黄,变脆。
要晾,还得选个好日子。邓京说,头伏天不行,潮气没有完全褪去,还得等到二伏或三伏天。温度有讲究,得在35度,湿度在50%到60%左右。西泠印社在还没有恒温恒湿系统之前,邓京就靠湿度计,把握晾书的时间。
注意哦,晾的话,不能迎风晾干,得在室内,把窗户都打开,宝贝挂好或者平躺,享受自然抖晾,“风和日丽最适合晾书,但得是风不大的日子。”
那么,晾到什么程度可以收起来呢?
邓京给了一个小技巧。还有点潮的时候,纸张一般都很挺括,潮气如果褪去,画的左右两边,会有一点向中间卷的感觉,此时说明晾到位了。当然,如果你掌握不好这个技巧,一般晾一到两天就足够了。
晾的时候,灰尘会粘在上面,灰是生霉的,容易腐蚀绢本。此时,你还得给它擦个身。
“很多人拿鸡毛掸子去擦,不行,会把绢本刮坏。纸也不行,太硬。一定要用真丝布料,轻轻掸就行。”邓京说。
第二步:洗一洗
有霉点可以用清水洗
当然,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最坏的结果——很多人心血来潮,想到要去晒的时候,拿出来一看,才发现宝贝长霉了。
“长霉了,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邓京说,有的修复机构,或者装裱师傅会选择洗白,用高锰酸钾一洗,白是白了,但力道太猛,因为绢本是丝绸做的,这样一洗,里面原本的动物纤维也破坏了,纸张更容易发脆。
邓京说,没办法中的办法,就是用清水洗,多洗几遍,会干净一点,也不会破坏纤维,“但效果并不算好,尤其是黑的霉点不可能消除。”
古书也可以用清水洗。如果污渍小,用毛笔沾上水,轻轻点,污渍会淡一点。如果污渍大,那得洗个澡。
阎静书说,把古书摊开平放在一起,书上铺一条毛巾,然后提一水壶温水,就这么直接冲到毛巾上,可以冲去污渍。洗书要洗两遍,第一遍是清洗,第二遍是漂洗。
看到这种方法,估计你会有点肉痛,可以这样简单粗暴地对待古书吗?字迹不会冲淡吗?
“完全可以,古籍们没那么脆弱。”邓京说。
第三步:包一包
最好用樟木盒子装
邓京说,藏画要以杉木或者樟木做匣子,匣子内不能油漆,不能糊纸,以防发霉潮湿,“我们还可以往里头加樟脑丸,或者防虫的中草药,比如芸香、黄檗、除虫菊等,网上和中药店都可以买到。”
邓京说,木头有吸潮放潮的功能,“当书画的湿度低于木头,木头就会把潮气放出来,如果湿度高了,木头又会吸潮,它能自动调节空气的平衡,这一点铁箱子就做不到。”
而东西放进去前,还得穿好几件衣服。
如果有樟木盒子伺候,简单一点,做一个真丝袋子,把画放进去,放两包干燥剂就行。如果没有,要先包几层报纸,吸潮,然后装进塑料袋里,再放几包干燥剂,密封,就可以装入盒子里了。像家里比较名贵的毛笔,也可以晾干后,放点樟脑丸。
不过,邓京也提醒,纸与绢的大保养,一年一到两次就够了,但像青铜器,比较难养,要经常拿出来看看、擦擦,别让它有水分,不然长了锈斑,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地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