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题跋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发展起来,尤其到了元明时期渐渐形成规范的程式,并影响至今。传统中国画题跋的艺术内涵或价值有二,一是题跋的思想内容,二是题跋的布局形式。
传统中国画题跋除了包括作者姓名、年号和书斋等基本信息以外,还包含标题、叙事论艺及抒情明志等内容。古代文人画家不仅通过描绘山水楼阁、花草鱼虫或飞禽走兽等借物抒情,而且在画面中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如散文、诗、词等,直接表露自己的心声。中国画题跋的内容常常还反映出作者为人、为艺、为学的修养和品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格调和品质。其诗文的功夫往往十分精彩,或信手拈来、轻松自如,或字斟句酌、精妙绝伦,论书法的品格,或劲健清润、秀丽典雅,或疏秀明洁、气韵浓郁,皆属上乘。然而,时过境迁,当代中国画画家大多已不具备传统文人画家那种高深的学养,更缺乏那份纯真的心境。一些当代中国画的题跋,尽管延续了传统题跋的外在形式,书法、诗词、印章一应俱全,却唯独丢失其灵魂。甚至在某些当代书画名家的作品或美术展览获奖的作品中,常常被爆出题跋中文法错误或错别字的现象。
题跋的布局形式同样是传统艺术的重要内涵。中国画题跋是画面整体的一部分,不仅在内容上与画面相吻合,在形式编排和位置经营上更要与画面融为一体、相互辉映。传统中国画题跋的形式在长期实践和演化中日益完善,不仅确立了一套规范的章法,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美学理论。书体的选择、落款的布局、印章的位置都极为考究,题款与画面内容互通、形式相溶,共同营造出画面的意境,并体现画家的人格与品性。然而,这种在农业文明背景下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方法和理论,同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之上的以形式为根本的西方现代美术相比,其形式显得过于程式化和恒定性,缺少自由多变和丰富性。
随着西方现代绘画和后现代艺术思想和方法的传入,当代中国画画家在中西艺术观念的摩擦和碰撞中蹒跚而行,有的左右摇摆,一筹莫展、止步不前;有的完全排斥西方的艺术观念,试图坚守传统艺术,坚持与古人对话;有的借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法则改造传统中国画,搞现代水墨。在这个复杂的当代美术语境中,题跋在中国画中不再显得那么重要,或成为一份可有可无的佐料,或成为一副体现中国性的标识,或成为一种为传承而传承的负担。
在如此情景之下,中国画题跋应该自生自灭,还是另谋出路面对这个问题,当代中国画画家首先应当回到历史源头,去考察中国题跋发生的缘由,追问其存在的价值,并思考在当下美术语境中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而探究如何存在,以何种方式存在。中国画题跋在发生之初是作为表达作者思想和情绪而存在的,重要的不是传达视觉信息,而是表达心灵感受。表达心灵的功能正是艺术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自然必须继承。而作为视觉功能的形式并非其根本,也非其优势。从视觉文化角度而言,传统题跋的形式过于保守和刻板,在现代美术的冲击和排挤下渐渐丧失立足之地,打破也好,废除也罢,都在情理之中。当然,打破或废除了这种僵化的形式,表达心灵的功能就需要开拓更广泛的途径和和更自由的形式去实现,从而适应当代人的心灵表达。这种转换需要当代画家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实验。现代水墨画,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方法替代中国画的笔墨和传统题跋的形式法则,尽管在视觉图式上焕然一新,但往往丢失了中国画表达心灵的美学传统,因而丧失了中国画本该具有的审美品质。这样的探索和实验显然是不够的。
总而言之,在当代美术语境下,中国画题跋必须破其形式,留其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