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潘天寿指墨茶画称绝响 时间:2014-05-22 10:29:06 来源:
/
潘天寿 指墨画《旧友晤谈图》 
 
  丰富多彩的中国茶文化不乏著名茶画。笔者最近发现,同乡现代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先生的国画《旧友晤谈图》,是历代茶画中唯一的指墨画。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 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
 
  指墨茶画《旧友晤谈图》作于1948年,指墨画,纸本设色,规格90.7×40.5cm,现藏杭州潘天寿纪念馆。潘天寿擅长指墨画,有多幅巨制大作,登指墨画之高峰。
 
  《旧友晤谈图》画面为两位饱经风霜、仙风道骨的久违老友,在巨石蕉林下对坐品茶,闲谈乱世生计之艰辛。两位老友正面者似乎在诉说,侧面者在聆听,面部表情丰富。指墨画画得如此细腻,实属难得。
 
  画面上方题诗云:
 
  好友久离别,晤言倍觉欢。
 
 
  峰青昨夜雨,花紫隔林峦。
 
 
  世乱人多隐,天高春尚寒。
 
 
  此来应少住,剪韭共加餐。
 
  诗句不难理解,主题为乱世之中好友难得相逢,字里行间隐隐透露出画家无奈的避世之情。
 
  虽然画题和题诗中未见“茶”字,但画面中的一壶两杯,则是非常巧妙的点缀,与画题“旧友晤谈”相呼应,深化了“晤谈”主题,这是画家的高明之处。此画已被茶文化界列为茶画,这可能是画家始料未及的,可谓是“无心插柳”了。
 
  这一题诗另见画家1944年所作的《山斋晤谈图》,不同的是,《山斋晤谈图》不是指墨画,画面为古松、山斋,未见人物。该是画家比较喜欢这一题诗,也许他认为旧作题诗还不很到位,在4年之后的指墨画《旧友晤谈图》上再题该诗,使诗书融为一体。
 
  1984年,山东籍著名画家和书画收藏家徐伯璞,将潘天寿20世纪40年代赠送他的水墨梅花茶具图《与君共岁华》等7幅作品,捐献给江苏淮安市博物馆,最近几年才见诸媒体与读者见面。此画为大写意佳作,可与齐白石的著名茶画《梅花茶具图》媲美,茶画中又多了一幅难得的名家名作。
 
  水墨画《与君共岁华》纵23厘米,横64厘米,纸本,是潘天寿1945年的作品。此画笔墨简约,看似不经意之作,实则匠心独具,情感炽烈。画面为一把茶壶、三枝梅花、一只茶杯。茶壶为造型古雅朴拙的陶壶,以阔笔重墨皴染,古意盎然。茶杯以淡如轻烟的笔触勾写,给人以现代感。壶、杯之间有两枝三叉梅花,自左向右平放,疏影横斜,节律自然。花有盛开的,也有含苞待放的花蕾,孤清冷艳,姿质幽美,暗香浮动,茶香梅馨跃然纸上。茶的清淡、梅的高雅,暗喻主人品格的高洁。
 
  画上题字曰:“与君共岁华”。落款为:“铭竹嫂夫人鉴可,三十四年初春,寿”。下钤“潘天寿”白文印。
 
  记载了潘天寿与徐伯璞夫妇的深情厚谊。
 
  徐伯璞(1902—2003), 山东肥城人。曾任济南市中学校长、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等职,20世纪30年代与潘天寿相识。1944年,他们又在重庆相聚,徐氏时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潘氏先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在美术教育委员会任职。画题“铭竹嫂夫人”即徐氏夫人蔡铭竹女士。蔡铭竹(1909—1980),广东番禺人,时在重庆某小学任教。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潘氏与徐氏意趣相投,当时潘氏单身,生活清苦,徐氏经常邀请潘天寿到家中小酌。其间潘氏常在徐氏家作画,凡中意之作,均赠送徐氏夫妇。《与君共岁华》作于1945年。是年春节,徐氏又邀请他到家中品茗赏梅,共度佳节。潘氏颇有雅兴,泼墨作画题赠女主人。这是作者和徐家交往和友谊的历史见证,也是对徐家女主人殷勤款待的答谢和赞美。此图朴中藏华,虽貌似平淡,然平中见奇,突奇走险,寓意深刻。使人联想到画中之情、画外之画——两位知音好友一边品茗,一边赏梅。其乐融融,其情浓浓,情深意长跃然纸上。
 
  据徐氏介绍,这批潘氏佳作,一直秘不外宣,精心呵护,“文革”时尚有14幅,是潘氏抗战期间留下最多的作品,在潘氏存世200多幅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潘氏艺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1984年,徐氏将潘氏《与君共岁华》等7幅作品,连同另外45位近现代艺术家的100多幅书画捐献给江苏淮安市博物馆,才得与观众见面。
 
  潘天寿生活俭朴,不嗜烟酒,喝茶也不讲究。笔者在他的数百首诗作中,看到很多涉酒诗句,可惜仅找到一首难得的茶诗——《兜率春茶》:
 
  露芽说兜率,陆羽未知名。
 
 
  何须六七碗,两腋始生风。
 
  “兜率”系梵语音译,犹言天宫,为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名,分内外二院,内院为弥勒菩萨的净土,外院为天人享乐的地方。兜率宫为太上老君所住。
 
  兜率茶产于浙南胜境雁荡山常云峰下兜率洞附近,原名斗窟茶。清代曾唯纂《广雁荡山志》记载雁山茶有四品:白云茶、紫茶、斗窟茶、白山茶。常云峰因雾随峰转得名。相传游人抱着至诚登山,云雾便会自行消退,因此也叫灵俯山。唐代张又新有诗云:“仙俯灵岩莫漫登,彩云香雾昼常蒸,若能到此消心愿,隐豹垂天亦为澄。”常云峰下方的兜率洞周围非常适宜茶叶生长,斗窟茶被誉为雁茗中的极品。当地能仁寺显广法师爱茶,将此茶更名为兜率茶,富有仙家道气。
 
  1955年,潘天寿曾赴雁荡山写生,留下《灵岩涧一角》、《记写雁荡山花》等多幅反映雁荡山水的墨宝。《兜率春茶》该是作于其时,想必是他品茶之后留下的杰作。
 
  虽然潘天寿少有茶诗,但从该诗来看,他是知晓茶史的,四句诗中,不仅写到茶圣陆羽,还化用了卢仝的“七碗茶歌”。
 
  此诗极言兜率茶茶品之美,无疑为雁山茶难得的文化珍宝。可惜该诗流传较少,未见当地宣传。  宁海20世纪80年代崛起为新兴的名茶之乡,望海茶、望府茶相继被评为全国名茶,先后取得国际、国内有机茶认证。可惜潘天寿在“十年内乱”中颇受折磨,英年早逝,否则当为家乡茶文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