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潘天寿巨作《山斋晤谈》现身诚轩春拍 时间:2014-05-08 13:08:18 来源:
  北京诚轩2014年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中下旬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共推出中国书画、油画雕塑、瓷器工艺品、钱币邮品及艺术图书五个项目,共计八个专场。
 
潘天寿(1897-1971) 三十三年(1944)作 山斋晤谈
  题识:好友久离别,晤言倍觉欢 。峰青昨夜雨,花紫隔林峦。世乱人多隐,天高春尚寒。此间宜小住,敢作百年看。荻浪兄属画,灯下草草成之,即希鉴可。三十三年腊梅开候,“觉”下脱“欢”字,寿。
 
 
  钤印: 潘天寿
 
 
  材质:立轴 设色纸本
 
 
  说明:《山斋晤谈》绘于1944年,赠予同为画家的 好友汪日章,倾力而精绝。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是潘天寿艺术风格的成熟时期,但由于时局动荡,这一阶段作品数量极少。是幅表现高士隐居山林的散淡生活,为画家极钟爱的“山居”题材,曾反复创作,最早可追溯至1931年的《山居图》,四十年代所见较多,如1941年的《山居图》、1944年的《山庄晤旧》等,且往往具上款,送给亲近的朋友,寄托了画家远离世俗喧嚣的文人理想。直到六十年代仍时有表现,只是题款 、物象为迎合新时代风尚,弱化了避世的倾向。
 
  画中竹篱围起一处院落,屋舍门窗洞开,两位高士对坐在屋内品茗晤谈,桌案的另一端,参差堆叠着一摞书籍。院中置石几矮凳,一条鹅卵小径通往门外,蓬门内侧的石案上,摆放着一盆兰草,可见主人的雅兴。院前一株参天的松树,从左下的坡石处延伸至右侧顶端,凸显出画家一味奇崛的构图风格,而其旁直立的秀枝,与左侧的题款、岩石,则平衡了松树的倾斜之势,使画面充满张力又极具稳定感。篱笆院外,芭蕉、竹篁正茂郁蓬勃的生长,构建出一方野逸幽谧的世外桃源。题款为画家自作的五言律诗,收录于1944年自辑的《听天阁诗存》,正呼应画面主题,流露出画家淡泊清高的精神境界,力求在乱世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而“此间宜小住,敢作百 年看”句,又展现其博大的胸襟及对友人的砥砺。
 
  潘天寿早期山水步武石涛、石溪等前贤,构图饱满壅塞,皴法繁密,后经过大刀阔斧的刻意经营,至四十年代形成疏放有致的构图语言,完成从仿古向个人创作的转变。此幅《山斋晤谈》与1941年的《山居图》在经营方面如出一辙,几乎只保留物象的“骨架组合”,但笔墨在劲健中更趋严谨,显然已跳脱前人藩篱,卓然成家。画中多用侧锋方笔,以勾勒为主,而少皴法,笔致苍辣果断,浓墨勾勒出树、石、屋舍轮廓,复以淡赭、花青略平涂局部,“色不碍墨”,凝重中又不乏松润之趣。长题行书风高骨峻,富有节奏感,与画风极为和谐。印章亦应出自潘氏自制,据称其中年前的印章悉数毁于战火,此印偶见于四十年代作品中,今或已不存。全作个人面貌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可视为潘天寿“绘画不须三绝,而须 四全”理念之实践,堪称其四十年代山水的典范之作。
 
  上款“荻浪”即汪日章(1905-1992),字荻浪,又作荻良、迪朗,浙江奉化人。1926年赴法国学习油画,1929年回国担任上海新华艺专西画系主任。因与蒋介石有同乡并远亲之谊,经蒋援引进入政界,曾任蒋介石官邸侍从秘书、行政院主任秘书等职。汪日章与潘天寿的交谊,大概应追溯至1930年潘氏兼任新华艺专国画系教授之时。抗战期间,汪任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理事长,而潘天寿为理事,1947年,潘天寿更力荐汪日章继任国立艺专校长之职,二人交情匪浅,从此作的刻意经心亦 可窥见一斑。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