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与一些新晋藏家交流时,他们常常会说起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话题,似乎他们对画家作品之外的信息特别感兴趣,比如将要任什么主席会长、跟什么领导有关系、将要调进什么机构、名气有多大、是否国家级会员、最近拿了什么奖、听说有老板在包装运作等等。
诚然,画家画外的一些因素,可能在某段时间内会影响画价。但真正的收藏成效是由时间来判断的,真正的收藏意义应该回归作品的本身。近现代艺术品市场上起标杆作用的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石鲁、吴冠中等画坛大家,相信人们早已忘了他们当时任何职、居何位、是什么级别的会员了。相反,曾任第二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何香凝先生,她的功绩主要在政治上,艺术成就无法与上述大家比拟,所以艺术市场上的表现就明显不同了。虽然艺术品市场并不能绝对衡量一个画家的艺术成就,但市场毕竟也是一个大浪淘沙、久经考验、真金白银血拼出来的。某种程度上讲,市场是残酷的,也是相对公平的。由此可见,一个成熟理性的藏家更应关注的是画家作品艺术本性和画面本身的东西。
那么如何判定作品有无收藏价值呢?就尚难以把握的中青年画家而言,窃以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作品的学术价值。只有具有学术价值的作品才能在时间的长跑中、在五花八门的艺术品中突围而出。这里所指的学术价值是指作品的个性语言、时代气息、文化含量、风格格调,以及技法的难度、高度等等。这学术价值的每个要素都要横向、纵向加以分析、比较才行。比如横向比,同时期内,某种风格早已有人琢磨出来且得到专业界收藏界的认可,别人再去旁仿他,那后学者或旁仿者作品的艺术价值就大打折扣了;纵向比,某种画法,历史上前人早有此面貌,且已达至相当的高度,影响深远,后人简单地从造型上模仿,从画史上来看意义也是不大的;此外,千人一面即使是颇有卖相的作品,其实也是仅有较低层次的实用观赏功能,而没有什么艺术价值的,更谈不上什么值不值得收藏了。从增值角度看,中青年画家的作品应着重其在学术领域中的独创性。2、力作与庸作。作品的精与劣影响着作品的流通价值。即使是同一画家,或是有名气的画家,他的作品精品力作与应酬之作也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力作亦指精心与精到之作。屡在大赛入选或获奖的创作作品是画家才情的汇合体现,同时闲余随心率性之作,只要艺术语言到位,亦是画家灵气之显露,同样不失为精品,大可放心购进。3、题材的意义。内容深刻、场面宏大、意蕴丰富的作品较之闲逸小品升值空间更大。是否画家本人特别擅长的题材,市场价格亦有着明显的区别。从流通角度上看,较吉祥、富有生气的题材比孤愤哀伤的题材接受面广,易于转手。
一个理性的收藏者,应该也是一个画史研究者才行。历史和时间早几留下不少宝贵的经验,为何视而不见而去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呢?